醴陵瓷器,湖南省醴陵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醴陵瓷有近两千多年历史,东汉时期就已经大规模生产,而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更是遍布各地。根据出土的瓷器来看,这些醴陵瓷类型丰富,碗、碟、壶、酒器、调羹、罐、坛、钵、油灯等不一而足。1729年(清雍正七年)开始烧制粗瓷,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不高。而来自湘西凤凰的熊希龄改变了这一切。
1904年,清朝官员熊希龄到日本考察,眼见从中国传过去的制瓷技术在日本发展非常好,产业发达且产品精良,一直想要实业救国的他深受震动。回国后到湖南进行考察后写成《为创兴醴陵瓷业呈端方文》,请求发展醴陵乃至湖南的制瓷工业。这篇文章上呈北京不久,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于是,熊希龄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次年创立"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亲任公司总经理,对醴陵瓷进行改革和创新。他大量聘请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优秀技师作为教师,教授制瓷技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从粗瓷生产到细瓷生产的转型。
1906年,瓷业学堂的首批学生毕业后立即投生产产,学员吴寿祺、傅道会、游先理等人,在书画名师张晓耕、彭筱琴的指导下,创制出5种高火性釉下颜料——草青、海碧、艳墨、赭色和玛瑙红,次年又在传统釉下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发明出“釉下五彩瓷”。熊希龄亲携进京贡呈给慈禧太后。据称,熊希龄见慈禧观摩双禽瓶时几次看向陈列着的景德镇瓷器,从容进言:“江西瓷已有千余百年之历史,而醴陵瓷仅数年之功尔。”慈禧大悦,赏金牌一块,并让户部每年拨库银一万两给湖南瓷业公司用于生产。
那么,让慈溪太后如此看重的釉下五彩瓷,有何特别?
釉下五彩瓷属于瓷器中的彩瓷绘,是在瓷胎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大类,而釉下五彩瓷正是其中烧制难度最高的釉下彩,采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瓷器,表面光亮、柔和、平滑,显得晶莹透亮、清新素雅,色彩经久不退,更为特别的是,它在绘制颜料上面加釉,从而隔绝了毒性。
醴陵釉下五彩瓷通常采用“三烧制”,即先以800℃低温烧成素胎,然后进行彩绘,为使画面上的墨线及色料中的有机物和杂质等挥发,再以同样煅烧一次,最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其烧制方法简便,还可提高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成就。
慈禧的认可为醴陵瓷打下了官瓷的烙印,“带货效应”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的达官贵人。而真正让醴陵瓷走向国际的,是几次获奖经历。1907年—1915年间,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特别是,最后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金奖让醴陵瓷惊艳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