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第25讲,录自“说文解篆”班每日一诗群中霍者的分享,欢迎指正。
董其昌 倪瓒 赵孟頫 米芾 宋四家 虞世南
披阅经年无所得
~~魏晋北南朝,隶书无所取。
(押职韵,—为平声,| 为仄声,!为入声,也属仄声,
△为平声韵脚,▲为仄声韵脚)
这首诗讲《曹真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西安出土,因碑已残缺,因此也叫《曹真残碑》。
碑中隶书笔法森严,方正遒丽。
碑文里面有一句比较有趣,放大一看竟然是:蜀贼诸葛亮!
诸葛亮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代表,这碑文怎么能这么大胆“反动”呢?
于是,
大家商量把“贼”字给挖掉。
碑文第八行“蜀”字下一字为“贼”,第十一行“贼”字上为“蜀”,都在出土时被凿去了。
后来,还有人看不惯,又将“诸葛亮”等字一并凿去——这下连卧龙先生也找不到了。
贼,从戈,则声,像以戈击贝之形,示意破坏、毁坏。引申为盗贼。参见《说文解篆》下册第713页。
魏国和蜀国是敌对方,叫对方“蜀贼”很正常。
我们看看很多电视剧里头,国军称共军为共匪,道理是一样的。
碑主曹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因镇压黄巾起义被封为灵寿亭侯。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等,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太和五年(231年),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正史中记载曹真是曹操的族子,也有说法是曹操的养子。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往往受《三国演义》的误导,其实《三国志》才是正史,罗贯中为了小说的精彩,篡改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讲到曹操讨伐董卓时,曹邵为他招兵买马,但是被敌人杀害,于是曹操就收养了曹邵的儿子,这就是曹真。
但是南朝的史学家裴松之却说曹真本来姓秦,他父亲叫秦邵,秦邵和曹操关系非比寻常。
有次袁术的军队追杀曹操,曹操躲进秦邵家里。
军队包围了秦邵家,问:谁是曹操?
秦邵站出来说:我就是。
于是,咔嚓——人头落地。
军队砍了秦邵的首级后就走了。曹操捡回来一条命,于是就把秦邵的儿子视若己出,并改姓曹——这就是曹真。
这两个说法到底哪个对呢?
《曹真碑》的出土应该能揭开这个千古谜团了。
但是,
这块碑出土时只有中间一截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开头阶段介绍曹真的地方偏偏没有了。
这真是太太 太太 太遗憾了!
但是,有学者根据碑文内容进行了推论。
碑的开头尚存如下文字:
“之后,陈氏有齐国,当愍王时灭宋并其……为基。”
这在汉碑中屡见不鲜,比如张迁碑“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
鲜于璜碑首“君讳磺,字伯谦。其先祖出于殷箕子之苗裔……孝廉君之孙。”
曹真碑文:“陈氏有齐国,当湣王时灭宋并其□”讲了陈代齐,传至齐湣王时,湣王灭宋,并其国之史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王堰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堰,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由此可知,碑文“并其”字后所阙乃“地”字或“国”字。
碑文在叙述曹真先祖氏名后,紧接着就谈田齐灭宋之史事,说明两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曹,《说文解篆》下册第794页。㯥,《说文解篆》上册第300页。
曹姓起源与宋有关。
曹姓的祖先名振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克商后,被封于曹,因此史称曹叔振铎。
至春秋时期,曹国为宋所灭,《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疆以归杀之。曹遂灭其祀。”
曹国灭亡后,随之就出现了曹氏。
曹国“为宋景公所灭,儿孙以国为氏”。
齐灭宋后,曹真的祖先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迁徙到新的居地,也就是曹真的家乡。
由于这件事情在曹真的家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碑文叙述曹真家世的时候就写了齐湣王灭宋的话,以作为曹真祖先迁徙到其家乡创业的时限。
由上分析,
上引残存碑文与研究补上的阙文串连起来读,再考虑到有关史料,其意大抵如下:
“曹真先祖为曹叔振铎,封于曹,建立了曹国。曹国传到曹伯阳时为宋所灭。以后,曹国子孙以国为氏。战国时,宋又为齐所灭,曹真祖先为避难就迁徙到□地,创立新的家业。”
如果这个推论无误,那么曹真就是曹叔振铎的后人,姓曹!
曹真虽姓曹,然与曹操并非同源。
古人十分讲究门第,曹真既是曹操养子,说其与曹操同一族系自然有利于抬高曹真及其后人的身份,但《曹真碑》的撰者却实事求是地叙述曹真族系的来源而不攀龙附会,从这里也完全可以相信《曹真碑》撰者所言是有根据的,因此是可信的。
首句:
— !— — | |!▲
军阀相称你是贼
次句:
— | — — |!!▲
谁为曹刘辨白黑
这两句简直是大白话,需要注意的是押的是仄声韵,里面的“阀、贼、白、黑”都是入声字。
白,黑,《说文解篆》上册第303/304页。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占据政权谁就是“正统”,谁就可以把自己以外的对手称作“贼”。
但对百姓而言,他们都是不同的军阀而已,黑白其实无需争辩。
三句:
!— | | | — —
八分至此渐浇漓
八分是隶书高度成熟期的称谓。浇漓原指酒味淡薄,后来引申为人情等事物浮薄。
这句是说隶书到了魏晋时期已经逐渐演变为浇漓浅薄了。
末句:
— !— — — |!▲
披阅经年无所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隶书不值得效法,就算历经一年批阅这些作品也是没啥收获。
而《曹真碑》在曹魏时期的书法作品中还算是相对出色的了,可谓“瘸子里拔将军。”
《说文解篆》作者:霍者
自号观世无音,汉字美学布道者,汉文字美学中心创办人,
著有《中华汉文字美学》(上、下册)
《说文解篆》(上、中、下册),
《中国汉字美学简史》(上、下册)(即将出版)
正在编著《32篆心经》。
启功自注:
此碑文中有“蜀贼诸葛亮”之语,初出土时,为人凿去“贼”字,故有贼字者,号蜀贼本;无贼字者,号诸葛亮本。继而诸葛亮三字又为人凿去。世虽以蜀贼字全者相矜尚,然实未尝一见也。有其字者,多出移补,或翻刻者。桀犬吠尧,尧之犬亦吠桀也。犬之性,非独吠人,且亦吠犬,惟生而为桀之犬,则犬之不幸耳。人能无愧其为人,又何惭于犬之一吠哉!明乎此,知凿者近于迂而宝者近于愚矣。
【名家书评】
汉语史学者 高福生:
“霍者先生雅好汉字研究,积十数年之功,先著成《中华汉文字美学》上、下二巨册,今又出版《说文解篆》三大本,将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重新归类,并附以甲骨文、金文,标注现代音读。方便学篆,功不可没!”
著名学者、国诗家 徐晋如:
“古之治学,音韵必自《切韵》入,文字必自《说文》入,《说文》尤称难治。
霍者先生此著,驭繁如简,深入而浅出,其功犹在王筠《文字蒙求》、陈独秀《小学识字课本》之上,是今人读《说文》、识古篆、培基国学的极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