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2019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10月17日在成都举行。10月18日,都江堰分会场开幕式也将在南桥广场拉开帷幕!以非遗为媒,以文化为脉,今天,小编就带您细细品味都江堰这座城。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都江堰市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平原交融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经过10多年的普查保护,已有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体育与竞技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成都市级2项,都江堰市级8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放水节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公元978年的都江堰放水节,古名“开水节”,有着严格的古法岁修制度,是大成都地区集祭祀民俗、生产民俗、节庆民俗、巫蛊民俗、商贸民俗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目前,都江堰正在积极申请将放水节纳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放水节年年相沿、世代传承,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盛典。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城洞经音乐
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集古蜀巫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儒家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
现保留古乐曲80余支,风格细腻、悠美、平和,融自然、生命、和谐为一体的天籁之音,是全国保留最完整、丰富的古音乐活化石。
青城武术
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无论《青城十九侠》《笑傲江湖》《武林外史》等武侠小说,还是金庸、古龙、温瑞安……名家大师的江湖故事,都无法绕过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
望娘滩传说
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个从都江堰发端的故事,影响遍及长江流域,演绎出N多不同的版本。都反映出川西平原自古以来的水患和人们的感情寄托、愿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聚源竹雕
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川派竹雕中的翘楚。从史前时代起,先民就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材料,制作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器具。直到出现竹制(木制)器具,才使得乡野农家的锅碗瓢盆们分门别类,丰富起来。
在都江堰市聚源镇,一群手艺人用匠心赋予竹子新的生命意义,被称为“聚源竹雕”。特别是高尚远大师创作的竹雕艺术品,远销海外、价格不菲。
柳街薅秧歌
2014年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川西平原,盛传于岷江流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
柳街薅秧歌,内容丰富,曲调唱腔多变,体现出都江堰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金铜手工艺
2013年被列入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传统金铜手工艺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镶嵌、错金银等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传统手工工艺。此种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
都江堰市是连接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咽喉之地,被称为民族文化大走廊的岷江大峡谷,也是“茶马互市”的古商道,因此而使都江堰成为包括民间工艺传播与交流的中心,历来包括金铜手工工艺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十分发达。
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2016年被列入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川派盆景以都江堰市安龙盆景最具代表性。安龙镇现存的用古法“汉文拐“造型的银杏古弯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目前川西地区最古老的盆景实物,它证明安龙盆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盆景制作工艺。
近年来,安龙盆景作品已走向日本、美国等国家,并为北京颐和园、昆明园艺世博会、中国盆景园等珍藏展示,多次代表成都市参加各级盆景展,且多次获金、银奖。2008年安龙镇被四川省授予“园艺盆景乡镇“称号,近年又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传承基地。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
2014年列入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至少在清中期就已形成规模,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影响力遍及彭州、郫都等周边区县。
该音乐吸收道教、佛教和川剧中比较适合唢呐演奏的曲调,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流传下的37首曲目,大都短小精悍、热情奔放。
青城马椅子
2016年列入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由马双河创立于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历经4代传承。
“马椅子”以拙朴、淳厚、经久耐用的特点,广为流传。从选材到最后完工需经过100道工序,纯手工打造,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
目前,都江堰市还有灌县木雕、灌县泥塑、灌县石雕、灌县玉雕、青城洞天乳酒、青城贡茶、青城泡菜、任氏手工杂糖等正在积极申报非遗。
春节迎财神民俗
2010年被列为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春节迎财神的民俗活动, 不但在都江堰市和川西平原历史悠久,而且对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财神民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都江堰市的赵公山是财神赵公明的祖庭和迎财神活动的策源地,建有财神祖庙,直到现在还有各地人士寻财神之源到赵公山寻根。春节期间举办迎财神活动,除了满足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外,更因其表现形式带有戏剧色彩,活跃了节日气氛,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
青城道茶制作技艺
2016年被列为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都江堰青城山产茶历史悠久,上溯汉晋,初见端倪。青城道观苦丁茶的制作早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便享盛名。
经11道工序层层精制出来的青城道茶,外形独特、形似青城太极剑,色泽润绿,其形、其色、其味、其神俱佳,与道家养生实践、绿色生态密不可分的文化相融而成为青城茶叶中的极品。
青城三月三采茶节
2016年被列为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因青城山一代的“明前茶”受到饮茶者的追捧,于是远近的茶商都在清明前赶到青城山,希望采买到“明前茶”。后来,人们就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诚邀各地各界人士齐聚青城山麓同庆三月三采茶节,分享劳动果实。
“青城三月三采茶节”由来已久,不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茶农在长期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并一代人一代人传承了下来,而今“青城三月三采茶节”已成为都江堰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