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月,新闻发布“2019年度国考笔试,《易经》冷知识成为考题”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显而易见,国家一直在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我们相信,这些经典会越来越多出现在这些考试里。
让我们来看看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关于——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副省级)”中涉及的《周易》内容。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副省级)
第一部分 常识判断
第12小题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副省级)
第四部分 判断推理
第95小题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副省级)
第四部分 判断推理
第114题
综上涉及《易经》元素之多,《道德经》是诠释《易经》最经典之作。其实,四书五经中无一不包含《易经》之元素,毕竟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虽有“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易经》之灵魂已铸就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
让我们来看看常用且出自《易经》的成语吧:
自
强
不
息
出处:《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
德
载
物
出处:《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
人
同
心
其
利
荏
苒
出处:《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惩
忿
窒
欲
出处:《易经•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信
及
豚
鱼
出处:《易经•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卑
以
自
牧
出处:《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朝
乾
夕
惕
出处:《易经•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刚
柔
相
济
出处:《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尺
蠖
之
屈
出处:《易经•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藏
器
待
时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见
机
而
作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安
不
忘
危
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履
霜
坚
冰
出处:《易经•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物
以
类
聚
出处:《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改
过
迁
善
出处:《易经•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触
类
旁
通
出处:《易经•系辞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关于常用且出自《易经》的成语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人们常常脱口而出的一句成语其源头,其出处就是《易经》,只是不知罢了,这就是文化的灵魂所在。
让我们再来盘点一下自2017年和2019年的高考中关于涉及《易经》的试题:
2017年青海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7年高考
“太极图”居然进入数学试卷
武汉市第一中学数学备课组组长戴先华老师提醒未来考生,广泛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对理解题意有一定帮助,不过只要扎实掌握知识点,大部分考生都能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答出来。
——摘自 2017年6月8日《东方新闻》
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题
一道从《易经》演化而来的《算法统宗》题
让考生们犹如发现新大陆。
2017年高考全国II卷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就是从《算法统宗》引入的。《算法统宗》全称《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
2019年全国高考理科(2) 试卷
今年,《易经》类题再次走进了全国高考试卷!
居然将《易经》“象数理占”中“数”的部分在本年度高考理科舞台粉墨登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
201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引发热议。
2013年3月东南大学(教育部直属)
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
中国哲学高层论坛系列讲座之
方东美的《周易》研究
方东美(1899年2月9日—1977年7月13日),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桐城人(今安徽省枞阳县人) ,现代著名哲学家,一代哲学宗师,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
2008年10月,光明网刊登一篇题为
“中央党校开设国学课程”的文章
课程内容中有《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光明网(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创办于1998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设立的新闻网站之一。二十余年来,光明网延伸和发挥了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和传统优势,在文化界、知识界广大读者和网民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再回到关于国考出现《易经》这件事,大部分网友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被列为群经之首,新的时代会体现新时代的价值”,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此举值得点赞。
2017年1月新华网报道了关于——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7年1月25日晚,央视新闻播放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两办国学传承18条”),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两办国学传承18条”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2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两办国学传承18条”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易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
我们追溯古人对《易经》的评价,发现有两个代表性的看法。初唐宰相虞世南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将相”就是将军、宰相。药圣孙思邈说:“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太医”是古代医术最高者的称谓。可见,在军事、政治、医学三个不同领域,都把《易经》当作最高学问。
近代,毛泽东研究《易经》后写出著名的《矛盾论》。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日本明治维新时组阁的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承认他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来自《易经》的启发。
然而,即使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以为《易经》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许多人对《易经》的认知都停留在“占卜”上。
泰益丰周易会馆李亮德老师认为:“如果把《易经》看成是一本算命的书,那将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桩‘冤假错案’。”
“易治圣贤,不治匹夫,治百世,而不治一世”。从本质上看,《易经》是一部探索宇宙人生规律的典籍,它以别具哲学思维的方式,揭示了万物变化、未来事态发展的规律,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易经》认为万物要么归阳,要么归阴,要么多阴少阳,要么多阳少阴,阴和阳就是万物的两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也承认事物具有阴阳两面性。对于事物中的这种两面性,老子举了很多例子,包括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但老子跟那些肤浅的人不一样,他不是单单说一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无用的正确废话,而是进一步的揭示了两面性背后的统一性。他发现有和无能够“相生”,难和易可以“相成”,高与下彼此“相倾”,音跟声也可“相和”,前与后还能“相随”。两面性总是如此的相反相成,这种相反相成就是矛盾。
中新网北京2017年10月13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文联、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智慧之光——感悟《易经》咏诵会”于10月12日晚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
这是被称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中国最古老经典《易经》首次搬上了舞台。也是持续十年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智慧之光——感悟《易经》咏诵会”,以《易经》观察世界的基本理念和哲学思想为主线,以《易经》各种“辞”、“传”文字为基本依据,择其精要,取其精华,采用深入浅出的朗诵、吟诵解读和感悟歌曲演唱相结合的形式,着重介绍《易经》的一些重要思想及其认知世界的独特方法,展现《易经》作为华夏先民智慧结晶的魅力。
11岁张佳琦《少年读书会》央视大讲堂演讲《易经》引经据典、行云流水、震撼人心。这样的女孩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难道是天生的吗?肯定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才具备这种能力的。有其女必有其优秀的父母,看果子就能知道树的好坏。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想自己孩子越来越优秀就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成长,变得更加优秀,要与时俱进。
2015年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评选中,一本928页的中国经典译著获得提名。它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耗时12年翻译的《易经》。这本书由纽约企鹅出版集团下的维京出版社于2014年底出版。在书里,有对《易经》及历代文人评注的详细叙述。
西方国家很多学者其实早已迷上了中国的《易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一直比我们更重视哲学的原因?我知道的事实是:目前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哲学一直是青年们报考大学的热门专业。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dam)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
美国CARY FBAYE于一九四五年在瑞士为《易经》作序:“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都是很短命的被推倒;而中国的易经,自古以来,相沿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莱布尼茨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线哲学家和数学家,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拓扑学的提出者,作为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对《易经》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宇宙语言”。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和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则是西方哲学史的主要枢纽),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和逻辑学大师。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中国哲学;在对中国哲学的专门论述中,又曾专门论述《易经》。他对《易经》仍然不乏溢美之词。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心理学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学领域最卓越、最具影响的大师,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荣格对《易经》的赞叹:不是谁都有资格用。荣格说:《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灵求真理。
新疆八卦城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山西出土的卦爻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