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迁精神”原创音乐剧的诞生
黎荔
一部“西迁精神”原创音乐剧的诞生
黎荔
“为了祖国,为了党,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
不少老交大人都熟知,1956年西迁伊始,一位名叫赵智成的学生写下的这首诗篇,刊发在当时的交大校报上。不知道为什么,当读到这首西迁诗篇之时,在我的脑海中就回荡起浑雄而深沉的旋律。被某种音乐旋律敲醒的不止我一人。今年年初,我和我的交大同事,人文学院音乐中心副教授、曾留学法国主攻声乐的金晨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切磋中,产生了用音乐剧形式来表现“西迁精神”的想法。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63年前,胸怀爱国之志的一群人,坚决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向西毅然而行,自此扎根黄土地,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风云甲子。如何谱写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让“西迁精神”以鲜活光辉的形象,永远屹立在艺术舞台上,虽然已有珠玉在前,校外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早年创作的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校内有2016年西安交大为纪念交通大学迁校60周年,曾专门创作排演的原创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但是,我们觉得呈现中国高校西迁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采,上述两剧并未能划上句号,同类题材还可以继续奋力向前,还应该有前赴后继、延绵不绝的全新舞台艺术创作。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虽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但其时间跨度只反映三代人西迁五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对当下的交大“二次西迁”即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没有展现,此外,厚重大气的秦文化的灌注始终,使这部秦腔现代戏所呈现的交大形象,更像是老陕隔着围墙看交大,没有真正提炼出交大的文化之魂,秦腔的唱腔演绎,与当代学子也有一定审美距离,与交大骨子里流淌的海派血脉有不够融合之处。
我和金晨老师之所以想采用音乐剧的手法来表现西迁精神,因为音乐剧与话剧的舞台效果及艺术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用音乐讲故事,通过音乐推动剧情发展,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音乐之声》、《剧院魅影》等作品成功的秘诀。如何用中国的音乐讲述好中国的故事,是国产音乐剧本土化之路的一个突破口。音乐剧是一门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近年来,音乐剧创作在国内已成风潮。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大都系着一个地区的荣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国际化气质。当下中国音乐剧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与欧美音乐剧100余年历史相比,中国音乐剧还算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这种经验上的“家底不足”,首先表现在编剧、作曲、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的人才匮乏,要将“西迁精神”呈现在音乐剧的舞台上,与作为成熟剧种的秦腔相比,与以对白动作为主的话剧相比,实在要艰难得多,再加上我们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只能在课余时间从事创作及排练,与专职剧团、专项经费投入的团队作战组织方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我们是交大人,内心赤诚而单纯的交大女儿,我们不过是凭着一腔热血做事,定下了一个目标,就立定青山不放松,啃最硬的骨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坚持到底而已。
最初来到我脑海中的形象,是交大热能工程与核反应堆工程两个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院士。陈学俊作为当时交大西迁最年轻的教授,与妻子袁旦庆坚决拥护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的迁校方案,放弃了他们新购置的上海繁华路段的住房,直接上交给上海房管所,于1957年全家迁往西安。对此举,他们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既然去西安扎根,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随后几十年他们一直在祖国的大西北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学俊以他几十年孜孜不倦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也是国际上这一学科的权威学者之一。袁旦庆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电工学课程和《电工学》教材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电工学界的杰出教育家。如此成就斐然的杰出科学家,如此“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襟抱风骨,怎不令人感佩?我在查阅他们伉俪资料的时候,还很意外的发现,原来他们俩人很喜欢唱歌。1937年,陈学俊在课余参加了中央大学与重庆大学共同组建的合唱团“嘉陵歌咏团”,演唱抗战歌曲。在歌咏团他与中央大学电机系同学袁旦庆认识,经过6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他们于1943年在重庆沙坪坝举行婚礼。1941年,年仅22岁陈学俊还在《贵阳日报》上发表了他创作的《工程师与音乐》一歌,歌词写道:“争名利,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我们大家一致把心齐,爱团体,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我多么想让演员在舞台上引吭高歌,唱出当年这一对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交融、以一腔赤诚之心投身“工业救国”的交大璧人。他们当年西迁之时带着四个儿女,当时西迁列车上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我想设计出这样一个交大的女儿,她七八岁时随父母西迁去开发大西北,耳濡目染,蔼蔼庭训,她从小就知道要把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沃土上,向祖国母亲奉献出一片赤诚之心。这个交大的女儿是西迁的第二代,其后还有第三代,第四代,这把火炬在交大校园里不断传承下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优秀精神在交大代代延续。
一个个 逐渐浮现的鲜活人物,慢慢地在我的笔下成形;一段段逐渐浮现的动人旋律,慢慢地在金晨的作曲中响起。一幕幕历史画卷在徐徐展开:以罗友慕教授家族四代人西迁63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数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一个家族63年的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从1956年交大西迁、1977恢复高考、20世纪末中国的出国热潮,到近年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在这一部书写共和国知识分子的音乐史诗中,我们在用艺术的语言,深情地抒写着家国、民族、英雄、信念、责任、集体……我们组织了一大批热情参与的交大学生,我们特邀了北京、深圳、西安三城的知名音乐人、艺术家为顾问,在交大原党委书记、西迁老教授潘季老人以及交大西迁博物馆赵大良馆长的指导下,经过多方融合与合作,终于,共同打造出了这一部长达91分钟、共计18首原创歌曲的现代音乐剧《西迁,西迁》。
吾辈大学,且向西行,
国之工业,且向西行
西去的路途遥远
我的下一幕向西而歌
黄土地荒凉
华灯远上边乡
不是支援几载,不是离家半晌,
这是永久的扎根,立地顶天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
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交大吾辈磨练在翻涌风浪
崭新生活开启在关中平原
向来艰险 不畏前方
回望黄浦江的夕阳 我并没有依依留恋
长安城春风又起 我只想再勇往直前
63年前,满怀豪情的交大师生登上交大西迁的列车,用奔涌西行的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召唤,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判若云泥: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由于车身蒙尘太厚,第一次到西安的学生走出火车站,甚至认不出近在咫尺的公交车。我想当时的交大师生一定有许许多多困难需要克服,为了表现戏剧中必要的冲突感,我设计了歌队的形式来制造一种张力。“歌队”产生于古希腊戏剧,是当时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歌队与演员之间以及歌队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是演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我用上海话演唱的歌队某甲、某乙、某丙、某丁的插科打诨,来表现作为南方人的交大师生,初来西安时对北方的饮食、气候等的不适应。
歌队某甲
秦川、古墓、兵马俑,
钟楼、城墙、始皇陵,
侬个西安城只有(那)历史旧影,
哪有阿拉大上海(的)霓虹荧荧。
歌队某乙
苞谷、锅盔、石头馍,
咸菜、米粥、窝窝头,
个的黄土地顿顿(都)茶饭粗硬,
哪有阿拉大上海(的)海鲜糕饼。
歌队某丙:
兔子跑呀跑,野狼嚎呀嚎,
马车来呀来,驴车往呀往,
你站立的那个地方,
前面一片麦地茫茫。
歌队某丁:
电灯不亮,电话不响,
土路崎岖,尘土飞扬,
告别那夜上海璀璨灯光,
你甘愿在这里把人生安放。
四人合:
你站立的那个地方,
背后一脉城墙荒凉。
告别大上海繁华万丈,
你甘愿在这里把人生安放。
彼时的西安坐落在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纵使是十三朝古都,也掩盖不了黄土地的荒凉。可为了交通大学的内迁,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为给西迁学者们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尽量完善的科研条件。而交大师生的选择是:
天地作广厦,日月作灯塔,
知识分子就应该胸怀天下。
奋斗者不计较不说牢骚话,
爱国者不后悔不中途变卦。
十三朝古都西安风景如画,
还说什么黄埔江边的牵挂。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以交大师生为主唱的音乐剧主演成员,在交大工程坊影音工作室进行了广播剧的录音。深圳著名大型舞台剧音乐制作人杨玄老师,作为此次交大广播音乐剧《西迁,西迁》的音乐总监,专程从深圳飞到交大监棚录音一周。因为交大学生课程排得很满,我们的排练和录音,经常在晚上九点半甚至十点半之后才开始,大家往往奋战到凌晨时分才走出工程坊或者音乐教室。每到筋疲力尽之时,我们会互相打气鼓励:“奋斗者不计较不说牢骚话,爱国者不后悔不中途变卦”。是的,当你深深地走进了一份事业、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梦里醒里、行走坐卧,你都会心心念念,交融不分,那些唱词、那些旋律,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渗透进我们的身心,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在长达大半年的创作与排练过程中,我们这群无怨无悔投身于音乐剧的师生们,遇到了很多第一次的尝试,也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和长足进步。从今年1月份萌发了用音乐剧表现“西迁精神”的想法,到10月7日一举完成了91分钟、18首原创歌曲的广播音乐剧《西迁,西迁》的创作,我们这个主创团队历经十个月的奋斗与磨练,在作曲与排练过程中不断对剧本进行修改,不断探索用更多的手段去突出音乐剧的音乐多样性的结合。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这是一个时常不知不觉熬到深宵、甚至守望黎明的过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西迁,西迁》是国内首部弘扬“西迁精神”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创作本剧的宗旨,是希望通过音乐、歌舞的形式,发挥艺术的感召力,讲述西迁故事、校史故事,反映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响应党的号召,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内地,扎根西部,前后几代人为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的可歌可泣的贡献。我们希望通过原创的剧作、作曲、编曲及舞美设计,打造一台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的正能量音乐剧,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背景与高雅的时尚文化品味,让交大“西迁精神”以鲜活光辉的形象,永远屹立在艺术舞台上,用西迁历程中的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来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目前西安高校原创音乐剧尚属空白,也希望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能够推动本土原创音乐剧的有力发展。
从黄浦江边到关中平原
挥手告别海的蔚蓝
从秦淮河畔来到黄土高原
我们向西,走出国的东南
爱上这西北西,爱上这黄土黄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
民族的复兴向你召唤
你背起行囊奔向远方
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
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
掀起一个胸怀天下的建设海洋
写下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