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学|六尺巷(程为本)

★2019|10|20 总第841期★ 六尺巷(散文) 文|程为本 六尺巷里没有风景,只有思想。 所

★2019|10|20 总第841期

六尺巷(散文)

文|程为本

六尺巷里没有风景,只有思想。

所以当你走进了六尺巷,你便发生思考。思考它的渊源、文化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思考那封家书的格局、立场和态度,当然,还有文学色彩。文学色彩与思想同时闪光,让那封家书流芳百世。直到今天,家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仍然炫丽地影现在这里的照墙上。

墙外是挺拔的香樟和桂花树,它们都是常绿品种,枝繁叶茂,覆荫如盖,让人看不见苍穹。不时有长青藤从墙外爬过来,让巷内充满生机。巷的东西两头是懿德流芳和谦恭礼让之类的牌坊和石刻,还有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让人联想到官宦之家的气派和书香门第的高雅。路面上偶尔有从枝叶间洒下的阳光,斑斑驳驳,好像在说:世上的巷道多得如同恒河沙数,唯有这儿可圈可点。

这条建于康熙年间的六尺巷,如果说它有风景的话,那便是大风景,甚至就是康雍乾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文化在此处的一个备份。现在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风景里的故事吧,首先让我们走近张英。

张英来到大清王朝的时候,已满七岁,懂事的年龄。他从哪里来?他从衰落的明末而来。他在顺治年间读书长大,到康熙2年时,中了举人,过了4年,中了进士。官做得够大了,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值南书房,进入皇权中心。虽仕途中也有过耽误,但影响不大。康熙是一代明君,他当然是一代名臣了。他即看到了明朝灭亡的悲哀,更享受着康熙盛世的荣耀,他懂得仕途的不易,也就更加“勤勉有嘉”,他不仅入值南书房,他还“常扈从”,也就是说,他常在康熙左右。他是百姓眼中的大官,更是康熙心中的“要员”,这样一位“大官要员”的家就在这个还不曾有着六尺巷的桐城县。

我们不能还原历史,但我们可以拾起一些生活片段。可以想见,张英这个官宦之家也是要过日子的,另一个富商之家吴家也是要过日子的,两家过日子发生“撞膀子”的事情总会有的。果然有了,他们在修墙的时候就撞了膀子。据说是吴家人想在与张家的分界线上修一道墙,这很正常,张家人也想修一道墙。可吴家人过了界,占了张家的地,张家人自然不同意,矛盾就这样产生了,直至打起了官司。地方官不敢轻意决断,面对大官和大富这两个大“家”,只好拖,官司久拖不决。这让张家人很生气,于是写信给朝廷里的张英。

张英接到家书以后,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略施小压,哪怕是吭一声,问题就解决了。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修书到家,对着家人这样说: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说“让”,张家人自然就让了,一让就让出了三尺。这一让,让吴家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吴家人也退让了三尺。各让三尺,六尺巷就这样诞生了。

完全可以说,张英这一让,让出了一个令他在南书房里、在文华殿里都没有过的大手笔——他写过数不清的奏折、典章、圣旨,唯有这封家书,才是他的绝佳之作,让出了他后来衣锦还乡的炫丽风采,更让出了一个他晚年的美丽归宿。他在60多岁时,便“以老乞归”,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皖西南桐城县。这个时候的家乡——大清盛世将要诞生的散文“桐城派”正在孕育之中。

张英回到了六尺巷,在这条巷道里来回走着,欣赏、抚摸、感叹这条巷道为他留下了一道辉煌的印记,一道用他毕生精力写成的许多鸿篇巨制都难以企及的印记。他在这条巷道里怡养天年、教育子孙,然后以72岁的高龄欣然仙去,享誉“文端”谥号,长眠龙眠山。龙眠山与六尺巷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长廊。

风景还在继续。让我们再说另一个人。这个人也走过了三个时代,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成为大清内阁“首辅宰相,配享太庙”,这八个字的份量不是随便能掂里得出来的,大概也只有经过了六尺巷的浸染,方可“厚德载物”。这个人名叫张廷玉。他不是外人,是张英的次子,在康熙39年时中进士,入值南书房,先后任户部、刑部、吏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同样是晚年致仕归家,病逝家中,葬龙眠山,谥号“文和”,他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于是后人众口交誉,给予了六尺巷这处人家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光环“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当然,这还包括了张英的孙子、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同样中了进士,只是未有更多的建树而英年早逝。

张廷玉在其父仙逝的20多年后曾回家祭父而撰诗曰:

“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

不言而喻,这是在向我们昭示着其父家书和这条六尺巷,犹如班固班昭的《汉书》一样将永载史册!

于是,无数后来者走进了这幅历史的画卷。

现在,回首六尺巷,虽然只是一个复制品,但依然挤满了游客和瞻仰者。他们觉得六尺巷之宽,不只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上。也不局限于张家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而是凸显了官对民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矛盾解决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张英留下的这条巷,在思想里炫丽着风景,

(原载《安徽文学》2019年第十期)

程为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副主席,潜山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先后出版著作有《逸庄》《浪迹精魂》《我把诗歌送给你》《潜山玉》等。小说《芙蓉阁内》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鸟市》获省首届小说对抗大赛皖水奖。散文《天柱山眷情》发表于《安徽日报》,获中国散文学会大奖赛一等奖,并被收入优秀作品集。《父爱三章》获省金穗文学奖二等奖等。分别有文学作品发表于《阳光》《清明》《安徽日报》《安庆晚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