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线入地,胡同亮堂堂,居民心里更敞亮

今年国庆节,家住西城大栅栏地区的曹秀兰,终于拍到一组满意的照片:喷射“彩虹”的大飞机、“70”字样的璀璨烟花……晒到朋友圈,亲友纷纷点赞:皇城根儿下,怎么拍都是大片儿!

这是居民眼里的胡同,是经过整治后的北京胡同。以前可不是这样,就在两年前,站在胡同里往上看,处处有横七竖八的架空线遮挡视线,再好的拍照技术,也难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一前一后的鲜明对比,给居民带来了惬意的感受,这一改变也让胡同变了模样,让城市的“里子”更耐看了。

背街小巷的样子,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北京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把整治背街小巷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发布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北京下定决心,以绣花功夫整治背街小巷,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自此打响,既然是“会战”,就是难题,就有难度。

一条条架空线,就是一道道难题。起初,这一条条线也为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提升了生活品质。时至今日,这些电话线、电力线、网线、有线电视线……已经有碍观瞻,与首都发展和城市形象不相符。但是,架空线入地真是个难事,一条条线背后错综复杂。据统计,架空线入地有20余类1200余项审批手续。不打破“九龙治水”的局面,架空线入地很难。

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党建引领推进城市治理,2017年北京为架空线入地建立“绿色通道”。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部纳入“一会三函”政策,审批时间压缩到只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从“坐等报件”,到“上门服务”,前期手续“串行”变“并行”。新机制让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提了速,也见证了北京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审批只是前提,落实才是难事,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相关区成立工作推进专班,以“蚂蚁啃硬骨头”开展架空线入地工作。架空线各有所属,属地“吹哨”,“主家”报到,一条线一条线落实,挨个电线杆子捋清权责,四个月时间终于挖下了第一锹土。自此,架空线入地工作打开了局面,一条条架空线入了地。

三年来,北京完成了核心城区1674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已完成137条道路129公里电力、375条道路225公里路灯、20条道路21公里电车馈线、1509条道路37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拔除线杆1.3万余根。

如今,老胡同有了新景观,居民有了新生活,心里更敞亮了。核心区架空线入地,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

文/马振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