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 | 听一曲乡音十锦细锣鼓

松江古戏乐是流传于上海市松江区民间的一个古老器乐种类,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地区的“十样锦”等民间吹

松江古戏乐是流传于上海市松江区民间的一个古老器乐种类,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地区的“十样锦”等民间吹打乐,系以集锦方式将不同戏曲剧目中的人物演唱片段、伴奏(过门)音乐、民歌小调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别具特色的曲式和旋律。其代表作“十锦细锣鼓”主要由松江泗泾镇民间演出团体“阳春堂”传袭,至今已传七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松江古戏乐”当中的代表作,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松江地区,以集锦的方式将各个不同的戏曲片段及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有选择地集中起来,可能是上海地区出现最早的民歌戏曲大联唱表演。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松江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在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经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是如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比较完整的古代上海地区民间音乐。

2008年,泗泾十锦细锣鼓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泗泾十锦细锣鼓可溯源至流传于松江地区的民间戏曲,主要表现在以集锦的方式将各个不同的戏曲剧目中人物演唱的片段或句子或伴奏(过门)音乐,以及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有选择的集中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意韵的曲式和旋律,即一定的音乐形式进行演奏。十锦细锣鼓在吹打艺人“锣鼓经”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昆中软、糯的艺术特色,又融打击乐与丝竹乐为一体,节拍鲜明,抒情欢快。

泗泾十锦细锣鼓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在演奏时,一个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以短锣鼓点板后,就能拿起丝竹来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在乐器运用上,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点板着落处不同,从而能敲出不同的音色、音质。锣梗、鼓梗的敲头,通常用木质较重的材料,这样发出的声响短促而沉闷,符合十锦细锣鼓节奏感鲜明的特点。特别与众不同的是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用槌赶头敲奏,音质效果别具一格。

目前,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民间艺术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前辈艺人不断衰老、新传承者越来越少的现实状况下,亟待加强保护措施。

(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爷爷奶奶一堂课”将持续为大家介绍

全国各地地方非遗传统文化的由来与各地习俗

以及非遗老人故事

也将通过“爷爷奶奶一堂课”,

把更多濒临灭绝的地方非遗文化搬进课堂,

文化有传承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

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文化有传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