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一颗心脏在瑞典停止了跳动。
他,与来自成都的她,穿越时空,成就一段四十六年的旷世奇恋。
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终点。
衍裔的继续,世人的倾慕。
是为永恒。
告诉你,蒲公
四川的狐狸精啊
比山东的美
——《俳句一百首》之一
阅遍资料之后忽然意识到,我们发现了成都最美的爱情故事。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这些中国乐府诗歌爱人间的赌咒发誓,压根不会发生,等同废话。
而人种差异、财富悬殊、语言隔阂、时代变动……之于男女的影响才是现实的。
以上种种,未能阻止他们在一起。
一 、
1950年9月,瑞典人Goran Malmqvist每天从九龙坐火车,去罗湖苦苦等待。
那里原来只有一座桥,两边分别由中英士兵驻守。
他们都知道Goran Malmqvist在等人,每当有漂亮姑娘进入香港一头的时候,士兵们就朝Goran Malmqvist吹口哨。
他只是摇头。
“宁祖比她们漂亮得多!”
二、
Goran Malmqvist的中国名字叫马悦然,宁祖全名陈宁祖,成都姑娘。
从瑞典的延雪平到中国成都,这是一个史诗级的距离——超过西游记取经团队的里程。
HOW?
1946年,马悦然开始跟随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学中文。
“学了两年的古文之后,我获得了美国‘煤油大王’的奖学金到中国去调查四川方言。一九四八年的八九月份在重庆和成都学会了西南官话以后,我到乐山去比较深入地研究当地的方言。一九四九年大年初一我抵达峨嵋山。乐山的县长认识位于峨嵋山脚下报国寺的方丈果玲。县长给老和尚果玲写信,恳求他让我住在庙里。老和尚欢迎我住下。我在报国寺一直住到当年的八月份。”
在峨眉山报国寺,马悦然在那里体验了八个月的和尚生活。和老和尚读诗书,和小和尚玩耍,到附近的村里记录方言,就是马洋人(当地人这样叫他)寺庙生活的日常。
他去峨眉山是乘坐公共汽车,一共走了5天。学习完成之后,他决定走回成都,一共也花了5天。
贝尔在皇马传球给五秒后的自己,被称为“大圣”;而马悦然这个速度,也是很“大圣”了。(其实是车太慢了)
结束了和尚生活的马悦然回到成都。一开始他住在一位华西大学讲师的宿舍里。借宿总是有所不便的,不久他和一位英国朋友西门华便租下了四川师范大学校长陈行可先生“可庄”花园里的一所空房子。
马悦然说,可庄的“花园很大,围墙有三米多高,墙上头的水泥里插了很多破玻璃片。那时的社会秩序不安定,土匪多,所以陈家认为三米多高的带不够安全,还养了两条狗。”
其实他自己还养了一条,叫“月色芬”(Josephine)。
马悦然给陈家的狗也取了名字,“拖泥”——其实是tony,和“棒客”。(季札注:马先生的汉字不拘小节,“拖泥”毫不带水。另——TONY老师没有意见嘛,注意我的留海;月色芬,天下的月色都淡了三分。)
“我正坐在春熙路一个茶馆里的一张桌旁,一群好奇的人们把我围着……让我描述一下现处的环境。这是一间很大的屋子,大约有50米长,20米宽,我估计客人大约有400多。这里有一些小圆桌,没有涂油漆,我现在便坐在其中一张桌旁,竹子编的凳子很矮,非常不舒服。这里人很多,但空气很好,靠街的一面完全敞开。我靠着栏杆,可以看到下面街上的人来来往往。我可以听见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黄包车夫的大喊声,我还可以看到街对面世界书局的广告,世界书局是成都最大的书店之一,在那里可以买到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各种书籍。”
这一段关于成都茶馆生活的记录,是马悦然1949年10月用一架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几十年后由成都人王笛翻出来了。
三 、
陈宁祖,是四川师范大学校长陈行可先生的次女。
马悦然回忆,陈家那个当了二十几年省女中校长的母亲很会想办法——既然有外国人搬进他们的空房子,可以请他们里头的一个帮她女儿补习英语。
西门华看上了宁祖的姐姐,“因此,教妹妹英语的重要任务归我了。”
▲西门华和马悦然1991年合影,当年陈家的两位房客
在马悦然的笔下是这样描述的——“宁祖根本不想跟“马洋人儿”学英语,但是她莫得办法,她妈妈逼她每天上午到我的房间来学习一个小时的英语。我在城里的一个铺子买了美国PX Store所留下的几罐头可可粉。宁祖每一次来上课,我请她喝一碗可可。好在宁祖很喜欢喝可可,但是可可粉喝完了,她就逃学!”▲
17岁生日的陈宁祖,摄于成都
两者的交流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宁祖有时候领我到玉带桥的新明书屋去买旧书。有一天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成都一家有名的饭馆。我觉得应该请那个小女孩吃一点什么,表示我的谢意。
‘你喝茶还是咖啡?’我问。
‘我情愿吃一碗牛肉汤面。’宁祖说。
多年后陈宁祖认为,她原本认为马悦然是一位“啬家子”(成都话,意思是吝啬鬼)。
可可粉泡妞,很容易被认为是啬家子的啊。
四 、
两人之间的感情升温,其实对于马悦然来说,有点矛盾。
在峨眉山的庙里当然不能交女朋友,到了成都之后,他虽然认识几个华西大学的女学生,但是不敢,也不愿意跟她们接近(这是马悦然的原话)。
原因是,他离开瑞典之前已经订婚了。
“离开瑞典前一天,我跟一个高中同学订婚。我们谈过好几年恋爱,所以她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认为我们一定会结婚。我到中国来的时候,她到旧金山去上大学。我们那两年虽然通信,但是信越来越少,越来越短。”
这段交往在一年后彻底了断,后话不提。
五 、
但马悦然和陈宁祖之间,真正的挑战来自时代变化。
当时,解放军已逼近成都。
1949年十二月十三日早上,马悦然被激烈的枪声吵醒了。
“穿上衣服之后,我到花园里去听跳弹飞来飞去。陈家的人也醒了,都聚在‘可庄’的客厅里。我的小狗月色芬躲在沙发底下发抖。我去找睡在大门内一间小屋子里的老朱(他是陈家的厨子),可是他不肯起床。老朱是打过仗的,他啥子都不怕。我把两百块银元放在一个提包里埋在花园中的粪坑里。 ”
六天之后,他觉得没啥,把这些银元取了出来。准确地说是“钓”了上来。
他用了半天的工夫,把银元擦洗干净。
我估计陈姑娘多次嘲笑过这一场金钱如粪土的场面。
然而,1950年7月初,马悦然被迫离开成都。
“可庄”举办了丰盛的家宴欢送他。陈宁祖弹钢琴,唱中国民歌。她的声音婉转而深情,唱的是马悦然最喜欢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马悦然从成都坐车到重庆,坐船沿江而下到了武汉,而后火车去广州,转到香港。
他在香港收到了从成都寄来的行李。
怅然若失,“人到了香港,箱子也到了香港。可是我的心呢?我的心在哪里?”
六 、
他决定发电报,向陈宁祖求婚。
接到的是一串数字,电报亭用译本翻译之后,告诉他,“那个姑娘同意嫁给你。”
只是,当时从成都到香港,不存在像今天这样的商业航班。
数年之后,马悦然神奇地在家里的吸尘器中发现了一张纸。
这是1950年8月31日成都军管会公安所签发的迁移证明,陈宁祖,学生,19岁,迁移到广州。
这是他岳母的主意。
“申请到香港去的证明书当然没有意义,公安局肯定会拒绝。宁祖的贤母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刚收到了以前的一个学生从广州寄来的信。好,她把信封交给我一个最好的朋友。那人比我大两三岁,学问非常好。……他写得一手好字,什么字体他都会模仿。宁祖的母亲请他用信封上的字体写一封信给宁祖求婚。信写好了之后,母女二人到小天竺街公安所去申请到广州去的许可证。莫得问题得!”
从8月31日拿到这张去广州的证明,到最终身穿蓝袍出现在马悦然面前,已经是当年的9月20日。
我们无法描述当时马悦然在那座桥上见到陈宁祖的场面,只知道后面迅速发生的事情:
他们,在香港道风山教堂举行了传统瑞典式婚礼。
两人和谐美满地生活了46年,育有三个儿子。
1996年11月,陈宁祖病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陈宁祖与马悦然的母亲
七 、
1958年到1979年,马悦然夫妇没有机会拜访中国。
1979年月,才重新获得护照。
1981年瑞典国王、王后访问中国的过程中,马悦然充当翻译,他的岳父还与瑞典客人们交流,谈到了波尔塔瓦(季札注:马悦然透露了岳父主动提到要谈论波尔塔瓦,并未评价其选择的话题。实际上,波尔塔瓦为瑞典与俄国的1709年大战的地点,战役结束了瑞典在欧洲的霸权。对瑞典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
▲马悦然与瑞典王后希薇亚在长城
▲岳父陈行可与马悦然、瑞典王室新闻发言人
那年9月,马悦然陪同瑞典国王与王后来到成都,一起登上青城山游赏,当时陪同上山的四川省外办翻译申再望透露:“马悦然的普通话很标准,四川话也非常地道。他最初是研究乐山方言的,几十年来,竟然丝毫没有忘记。天哪,真是语言天才!”
关于马悦然,太多了。
我们说不完,准备冯梦龙式地片段呈现一下。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年6月6日-2019年10月17日)
著名汉学家、瑞典汉学研究者,翻译家。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高本汉的学生。
一位以精妙的中文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文化的学者。
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和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现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
最先将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译为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
他还翻译了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
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译注和评介几乎遍及中国整个古代的各个时期和所有的文类。
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7日,马悦然去世,享年95岁。
·马悦然能熟练地说四川话,非常恰当地使用各种土语。“庙子”、“打牙祭”、“篮子里头”,都是地道的四川方言。一般来说,外国人讲普通话甚至方言,我们也许不觉得奇特,但外国人写的中文夹杂地方土语,而且又活用得这么贴切,马悦然即使不算第一位,应该也属佼佼者。《另一种乡愁》 是他用汉字写的书籍,四川人读来更有感觉。
·舒大沅回忆说……他与我们逐个握手,然后举起一只威士忌酒瓶,用四川话说:“这是1930年代的威士忌。欢迎你们光临哟!”
我听这位白人老头讲四川话,觉得非常好笑,更感到特别亲切。
·连当地人都觉辣的「甜水面」,马悦然也没让围起来看老外「辣惨了」好戏的人得逞,把整碗通红的汤喝得半点不剩,「莫得问题得!」--这是他书中最常出现的川音。
·马悦然却对他的第一个「课本」《左传》情有独锺,认为高中生至少都应读《左传》,"《左传》其实不难,只不过是汉代的传记形式,建议老师把重要的语法转成白话,把历史背景解释清楚,学生就容易懂了。"--实在很难相信是老外的建议。
·马悦然《俳句一百首》第四十六:「老和尚埋怨:/『一两大烟两块钱!/怎得到辽西?』」他自言:「辽西是唐诗里的地名,到辽西是指到最愉快的地方,以前我读过的诗里曾这样写。」
其实这是误读。哈哈哈,其实辽西是古诗中良人远征,销骨之地,何以是“最愉快的地方”,仿佛Neverneverland。但季札觉得“莫得问题得”,无所谓啊,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名言说,「诗歌是误解,是误释,是误联。」好像只有误读,只有糊涂,才能有诗歌。
·马悦然心善。——他曾到苏州去玩,看中一个工艺品要买,五百块。陪同他的栾梅健教授帮他讲价降到三百,他居然不高兴,坚持付了四百。末了还耿耿于怀,要把剩下的一百再给人邮去。理由是,人家的东西辛辛苦苦几天做出来,怎么好跟他讲价钱?弄得栾梅健教授向天叫屈,怪他不知道中国旅游景点卖东西生意的敲诈与猫腻。除了说他傻得可爱,另有什么法子呢?
《俳句一百首》我们录一些,请欣赏:
告诉你,蒲公
四川的狐狸精啊
比山东的美
好凶啊,圣叹
一百零八个好汉
都砍脑壳了
丑极则美矣
唐僧的徒弟八戒
真是个帅哥
蝌蚪们做梦
吧嗒地跳入池塘
听到么,芭蕉
李白,你看你
平仄简直犯规程
有啥关系呢
别开口,李白
让我自己吹牛皮
月亮发脾气
白石停笔了
螃蟹到底几条腿
没啥子关系
一大包花生
八两陈年五粮液
辛弃疾在家么
俳句难写么
那看你数学怎样
五加七加五
老鹰发牢骚
可恨的云海保护
可口的野兔
一二四八六
我咋个数不清呢
羊倌发牢骚
注:文中图片多来自于马悦然《另一种乡愁》
(来源: Discovery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