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李君毅的水墨藝術

展覽時間 | 11月14日 - 01月09日 | 2019 -2020 | 中環展覽空間(香港中環擺花街1號一號廣場21樓)

開幕禮 |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下午六時至八時 |

花花世界:大麗花

2018 | 95x95cm | 宣紙上墨

簡介

李君毅於1965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五歲移居香港。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習繪畫,師承著名水墨大師劉國松(五月畫會創始人、水墨畫運動接班人)。1997年李氏於台灣東海大學獲藝術碩士學位,然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其後返回台灣發展他的藝術事業。

李君毅的藝術職業生涯和革命性的發展歷程,主要是受劉國松的影響。劉國松以改革水墨畫著稱,特別提倡棄筆和不再遵循傳統技法。正是劉國松啟發了李君毅,讓他從研究生化科學轉向藝術。作為劉國松的愛徒,李氏通過他自創的技法重新詮釋中國水墨畫,延續推動筆墨的革命。

石勢

2019 | 107x107cm | 宣紙上墨

在全身投入當代水墨藝術之前,李氏曾研習傳統筆墨和西方技法,培養出對漢初(公元25-220年)雕刻石碑的終生興趣。李氏開始有機地自創一種方法,來重現這種古代溝通和記錄工具的拓印效果。

較常見的石碑是紀念性的文字而不帶有圖像,文字以網格排列,有如木刻印刷工藝。在鑽研這些美學之過程,李氏脫離了傳統的筆墨,將藝術重點放在自創的壓印方法上,即通過以文字為主的形式使用中國圖章和墨跡擦拭來創作。

李氏將漢字刻在水松和軟木製成印章,然後在紙上反複蓋印或拓印,形成格子組成的半攝影圖像。而壓印力度的大小呈現了水墨深淺的不同調子,從而建構出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最終的完成品構圖是當代的,又同時浸淫於元代和明代的山水畫意境之中。

同根生

2017 | 76.5x102cm | 宣紙上墨

李氏選擇的文字通常反映出他的精神面貌,加強了那種有如低吟聲般輕輕蓋印的重複性。近年李氏的作品中,出現台灣沿海地區的風景上蓋上佛教經文。例如2018年的「心岸」、「金剛岸」和「波羅岸」分別取材於佛教的《心經》和《金剛經》,經常出現在他畫作中的主題還有在文人畫具標誌性的松樹和雅石。

通過這些眾多的古代參考文獻,李氏以過去的浪漫來體現他的藝術。通過蓋印和拓印,巧妙地表達了李氏對世界現狀的評論。例如他的燦爛盛開的大麗花(如圖)是與流行品牌標誌結合而成的作品,指出了消費主義正在培育中國青年文化的社會現象。

生死相依

2019 | 198.5x102cm | 宣紙上墨

藝倡畫廊曾在「筆墨傳情第二部份」展出李君毅的畫作,該展覽着重強調當代水墨藝術之中書法的演變,繼而今年10月在香港「水墨藝博」亦有展出他的作品,並特別安排了一場劉國松與李君毅的對話,題為「當代水墨藝術的文化傳承」。

心象山水

2018 | 47.5x79.5cm | 宣紙上墨

供稿:李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