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盐排在第四位,却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看似普通却非常珍贵。
现在,盐已经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我国和盐有关的地名,和盐有关成语、歇后语、词语典故,和盐有关的诗文、神话故事,和盐有关的民俗、经济活动,可谓比比皆是。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过去,我国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行业祖师崇拜,将祖师视为本行业的保护神。我国民间将管仲看作盐业的祖师。四川省罗泉镇还有一座清代的供奉管仲的盐神庙。盐神庙中,管仲左侧是关羽,右侧是火神。火神的寓意是,从盐井中取出的卤水,只有在火神的保佑之下,经过烈火长时间煎熬,使水汽化,盐结晶,才能得到井盐。
在中国传统产盐方式中,井盐是最复杂的。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叫井盐。我国文献中对井盐的记载最早见于《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 69 年至公元前 66 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说明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利用盐井取盐。
我们现代在开发地下资源及钻井技术方面的发展,就始于古人开采食盐。大约在23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凿井取盐。中国开采井盐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口浅井阶段(井径 2—9m,井深 20—250m),从战国末至北宋中期持续了近1300 年,以人力挖掘方法凿井。二是卓筒井或小口深井阶段(井径30cm左右,井深100—800m),从北宋中期至清代中期持续了近800年。卓筒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井的核心技术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为后来的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作了铺垫。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三是深井钻探技术阶段(井径 30—32cm,井深 800—1200m),从1815年持续到清末。燊海井位于四川自贡盐区,它始凿于公元1835年,井深达1001.42米,这是人类钻井史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自贡燊海井的“燊海”二字,其实就是表明这口井既出产海一样多的卤水,同样还出产可以熊熊燃烧的天然气。自贡被称为“千年盐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国沿海盐业受战争困扰几乎全停业,自贡井盐承担了半个中国的食盐供应。没有自贡井盐,抗战军民能吃到的盐都要减半,无论人如何有斗志,吃不了盐就会全身无力。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的改革中提出了“官山海”思想。“官山海”的意思就是政府专营山海资源,其中就包括食盐专卖。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盐业政策经常变更,但万变不离其宗,食盐专卖基本上处于核心地位。管仲首创的食盐专卖政策也反映到诗词歌赋中。如《凤冈陈氏族谱》卷十二《家翰诗•靖康即景》诗中就说到当时的盐业专卖政策,“波熬秋尽连阡陌,不逊当年管氏筹。”并认为当时的专卖政策即使与管仲的政策相比,也毫不逊色。盐业虽然理论上由国家控制,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政府很难直接控制生产、交易和运输等环节,于是盐商出现了。
盐商通常是家族性的,其产业父子代代相传,积累了巨额财富。一些盐商还利用各种漏洞,采用多运少报、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方式快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唐代的白居易写过《盐商妇》,描写了一个嫁给盐商的扬州小家女,因为“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从美少女变成大腹便便的盐商妇。该诗还揭露了这个奸商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到了元朝,由于很多盐商都富甲一方,使得我国传统的“轻商”思想受到冲击。元朝诗人杨维桢的《盐商行》描述了这种情景:“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船……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侯埒富豪。”其大意是,到淮西贩卖食盐得到的暴利超过做官封侯,拥有能装载千包食盐的船舶胜过拥有豪华的府邸。盐商虽然出身低下,但是财物的丰饶、权势之大可以与王侯将相比肩。
盐业生产,当然离不开盐工。其实,每一粒食盐都凝结着盐工的艰辛劳动,可以说“粒粒皆辛苦”。盐工承受烈火灼烤熬盐,可谓“灶民之苦无旦昼”,很多诗句描述了盐工的生活苦难。“谁识盐丁苦,年年六月中”“可怜穷灶户,老死只为奴”。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北宋词人柳永的《煮海歌》。柳永在担任盐政官时,根据所见情况写道:“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看到盐工全家男子无田可种,女子无蚕可养,迫不得已以煮海为生,却食不果腹,对盐工的苦难非常同情。
煮海,又称“熬波”“煎煮”,就是将海水熬成卤,然后再将卤烧煮成盐。我国古代篆书的“盐”字生动反映了煮盐卤水制盐的过程。篆书的“盐”字,左上方是一个大臣的“臣”字,就是主管盐业生产的人,右上方也是一个人,正在弯腰煮卤水。下面是一个器皿的“皿”字,就像一个煮东西的锅。我国古人还专门为山西运城的盐池造了一个“盬”(gǔ)字。盬盐,就是运城盐池的盐。
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还描绘了煮海成盐的情景。明代的陈琏在《鹾场夕照》中写道:“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这首诗描述了明初靖康盐场的景象:盐工使用了成千上万的锅灶烧煮海水为盐,升起的烟雾缭绕在空中;产出的食盐非常多,像白雪一样堆积。这个“雪”,就是盐工的汗水伴随卤水煮出来的亮晶晶的盐,像雪一样白。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咏雪的故事,不但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咏絮之才”,还让“盐絮”“撒盐”等成了典故,经常出现在诗词中。例如,李清照曾经使用“盐絮家风”,表达书香门第的意思。“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句描述雪的更好?其实要依据具体情境来评判。如果我们从谢安提问的时候,他说“白雪纷纷何所似?”来推测,此时恰好有微风,雪花纷纷飘落,“未若柳絮因风起”非常贴切。但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有的时候,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细沙一样的冰晶飘落,此时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比喻更符合像盐粒一样的雪。宋朝诗人黄庭坚就用“撒盐”来比喻下雪,描绘了瑞雪兆丰年的情景:“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
我国现在仍在使用的谚语、歇后语中经常出现盐的身影,人们借盐喻物、借盐说事,渗透着一股咸咸的盐味,从侧面表现了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酱里没有下错的盐”“儿多母苦,盐多菜苦”等。这些谚语、歇后语也走进了文学作品中。如《海岛女民兵》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女民兵战斗和生活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借盐说事:“你们这些人都是盐堆爬来的?……咸(闲)话可不少。”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传统盐业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消失,现代化的机械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这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制盐工具和制盐活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出现在相关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中。但是,制盐作为我国的传统技艺,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蕴含其中,我们应该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