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全球本土化”中企国际化路在何方?

国际商报 秦庚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目前国际安保业最鲜明的行业特征。”商务部《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管理指南》编委、中安保国际公司首席战略官余万里博士认为,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要有能力参与国际安保市场的竞争。

余万里博士

由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和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海外安保运营高管研讨班”10月24日在廊坊开班。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刘义祥、中安保国际公司总裁陆东及中国贸促会投资促进中心副处长罗卓伟分别致辞。

全球化要根植于当地沃土

余万里认为,“全球本土化”把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zation)结合在一起,只有把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政治、社会和文化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据美国securityinforwatch网站的统计,国际安保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1650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2440亿美元。

相对于全球安保市场规模而言,目前最大的两家跨国安保公司杰富仕和赛科利达的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0亿和55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4%和2.4%。

中安保在南非警民合作中心

余万里认为,目前全球安保市场高度分散的同时,安保企业的服务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号称业务遍及全球90个国家的杰富仕在欧美地区的收入就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从雇员构成来看,国际跨国安保企业不得不以本土化为主。他谈到,以保赛固公司为例,其业务分布更呈现跨国特征,拥有最多员工的国家是巴西5万人,其次是西班牙2.7万人、阿根廷1.8万人、秘鲁1.1万人,整个拉美地区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60%。

摆正“国际化”与“属地化”关系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 对外劳务合作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7万人。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2%。

同时,境外中企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刻面临威胁。2004-2015年间,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恐怖袭击近300起,致死伤1026人。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会同各有关部门处置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约7万起,平均每天191起,每8分钟就要处理一起。

余万里认为,中国安保企业应处理好“国际化”与“属地化”之间的关系。将安保服务“走出去”狭隘地局限于为海外的中国企业与公民服务是误区之一。他强调,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必须有全球视野,不仅服务于本国的海外利益,而且要有能力参与国际安保市场的竞争。

中安保南苏丹援外项目安保服务

将“海外安保”简单地理解为将国内看家护院的保安搬到国外,或者浪漫地想象成《战狼》式的打打杀杀是误区之二。余万里指出,实际上保安行业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属于政府严格管制的特种行业,真正的“国际化”必须“属地化”,只有取得当地的合法执照,才能谈得上安保服务。

他认为,国际安保是一个典型的“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领域,深入当地的政治社会权力结构,与当地强力部门高层建立联系,同当地安保同行建立紧密合作是确保海外安全最有效的途径。

中安保墨西哥护卫项目

2018年春节前,中安保国际接到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在墨西哥城的护卫项目,依托强大的跨国协作网络,在一周时间之内就同信誉实力良好的当地公司建立协作,为客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这个案例显示了“国际化”与“属地化”的完美结合。

必须遵守合规原则

“中国安保企业‘国际化’必须遵守合规原则。”余万里强调:

一是遵守法规,遵守中国和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二是遵守规制,遵守跨国公司商业行为和商业道德准则;

三要遵守规范,即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

必须明确区别私营保安(PSC)与私营军事(PMC)的区别。他认为,国内媒体以及某些企业的自我宣传混淆这对概念,将“黑水”模式作为海外安保的榜样,是对海外安保的严重错误认识。

中安保与中再集团发起成立“国人国保”安保共同体

余万里建议,要创新融合“安保+行业协会”、“安保+保险”、“安保+科技”等跨界发展模式,探索中国安保企业“国际化”的新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