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我拍了三次,可能我阳刚气不够吧,每次拍打打杀杀的都不太卖座。 ”
“拍阴性的,压抑的,好像观众就感同身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
在最近的采访活动里,李安有点委屈的说,观众更喜欢看自己阴性的,压抑的作品。
的确,压抑沉闷的人物特性,幽咽难言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叙事温柔,性格细腻,是李安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人格魅力。
他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甚至有一种卑微感。
已经65岁的李安,影迷爱他,业内崇拜他。
这几年他走火入魔般追求电影技术,在试图还原人与人之间细如蚊蚋的呼吸、情绪和感觉。
李安为什么能成为李安?
也许是因为他一直在不安,在压抑矛盾中寻求一种爆发。
沉默的爆发。
窦文涛曾说李安笑起来像哭,脸皮太薄。
你仔细看每次李安在被采访时,就算在微笑也依然皱着眉头,自带着一份歉疚和忧愁。
很少人知道,这个拿过三次奥斯卡奖,两个金球奖,两个金狮奖,两个金熊奖,在华语导演中无人能敌的名导李安,他爱哭。
九岁的时候,妈妈带他去看电影《梁祝》,当时李安看完嚎啕大哭,不知道是怀着什么样的情绪,抹一把鼻涕擦一把泪。
父亲李升知道后,很严肃的说: “要像个男人一样。”
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李安的脑海里,
李升本来是江西省德安县乌石门村人,是当地的教育部主任秘书,住着一栋五井大宅院。
但世事如棋,倏忽多变。
他不得已来到了台湾花莲,而自己本来的一子一女都被留在了内地。
来台后的第四个年头,李安的出生担起了家里的“长子”之责,理所当然的背负了父亲的绝大部分期盼。
他和父亲的矛盾拉锯战,从这里就开始了。
在花莲长大的李安,自小接受的是“美式自由开放的实验教育”,而家里则与此相背而驰,是典型的“老式儒家环境”。
秉持正统的儒家士大夫思想的李升,极度重视教育,但就是从这样一个家学渊博的环境里长大的李安,成绩却是惨不忍睹。
10岁那年,举家迁到台南。
那时候台南执行日式教育,数学如果考不好就要被扇耳光,被打完还要恭敬的对老师说“谢谢”。
人们都说李安是平生见到过“最精神恍惚”的傻小孩,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胡思乱想。
无论是在看书、谈话还是聊天,他的心思总是会一不小心就飘到天涯海角。
李安的学业是失败的,只能用“比糟糕还糟糕”来形容。
与此同时,李安的唱歌、跳舞、书法这些艺术方面特长全都显露了出来,可以说是冠绝全校。
但每次他只能很委屈的在心里偷偷的念叨,这要是转移到考试成绩上多好啊。
不仅如此,在李安16岁时,他升进了父亲做校长的台南一中。
每次在学校里看见父亲,李安的心里都有种复杂的心情,抑制不住想要远远避开的冲动。
父子俩的实在是矛盾太多了。
比如有次李安在戏剧社里扮演了一位女学生,父亲看见后破口大骂,他只能局促委屈的摔门逃走,换来了父亲更大吨位的失望。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少年李安,经历了各种意义上的来回撕扯,自我与他者的厮杀,他被迫选择了缴枪,狠狠压抑住自己内心纵横交错的念头。
后来高考的时候,李安两次都没有考上大学,被迫读了艺专。
大学时期的李安受到了电影《处女之泉》《毕业生》及《欲海含羞花》的深远影响,对戏剧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这对像儒家士大夫一样的父亲而言,电影并不是什么艺术,做电影的人就像是戏子,是娱人耳目的“下九流”。
李安这次并没有遵从父亲的安排,决定出国去美国念书,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大学专攻了戏剧和电影。
李安的好哥们舒国忆说,“那时候有出息的全都去读政治和法律,只有考得很差的人才走电影这一条路,比如李安。 ”
终于出国离开家庭的李安,以为再也不用压抑自己,可往往事与愿违。
李安在纽约华人圈里被认为是“最没有才气的人”。
虽然在留学期间,他完成了短片《荫凉湖畔》和《分界线》,分别获得了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和纽约大学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但李安好像并没有获得认可。
同学们都是这么评价他的:
“不擅长言辞,就用他纯洁的眼睛看着大家,大家就觉得他是一个nice的人,是个可爱的好友,但是没有才气。”
按照李安自己的话,那时候的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合格的儿子”。
后来,李安在世界青少棒大赛上遇见了他的妻子林惠嘉,正式毕业的前一年,他们俩结了婚。
然而毕业后,李安遭遇了一个很大的磨难,他失业了。
他赋闲六年,每天在家洗衣做饭带儿子,家里的开支全由还在攻读伊利诺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妻子承担。
通俗点说,他靠老婆养。
每天临近下班的时候,李安和儿子乖巧的坐在沙发上,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
所以说,林惠嘉是一位“奇女子”,很酷。
除了当家里的顶梁柱之外,她还有很多的传奇事迹。
比如生大儿子的时候,一个人跑到医院,差点被院方认为是弃妇。
二儿子快生的时候,她开着快没油的车子跑到医院,还赶李安出去:”你又不帮忙,又不能生!“
哪怕后面李安成了名,夫妻俩去菜市场买菜。
摊贩用羡慕的口吻说,“你的丈夫还能陪你来买菜“,而林惠嘉则毫不在意的摆摆手,“我有时间才陪他来的”。
李安后来笑着说,“如果他有传统日本丈夫的气节,早就切腹自杀了。 ”
果不其然,当老父亲李升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再次写信轰炸李安: “你要像个男人一样。 ”
就在李安放弃自己的导演梦想,想要去学电脑挣个一技之长的时候,被妻子林惠嘉骂了回来:
“学电脑的人那么多,不在乎你李安一个!”
李安的骨子里带着中国人特有的随遇而安,不争不抢,但他很幸运的碰上了他的妻子。
他的老朋友舒国治说,以前看李安总不像是有出息的样子,但他觉得,从太太林惠嘉能呆在身边这么久,说明李安应该是有一点料。
“不然像林惠嘉那么棒的女人,怎么会和他结婚! ”
失业六年后,李安终于创作出《推手》和《囍宴》两份剧本,获得了当时一场大赛里的优良电视剧本首奖及二奖的肯定。
少年时期的经历,让李安很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可能卑微到有点怂,这一次的获奖终于能让李安鼓起了点勇气。
他带着自己的剧本《推手》,推开了制作人詹姆斯·沙姆斯的办公室大门。
正常推销作品往往有一个套路,穿的西装笔挺,笔直的站着,意气风发的聊上5-15分钟。
而李安则完全不同,他刚进门就自顾自的坐在了詹姆斯·沙姆斯的旁边,拉拉杂杂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个小时。
很明显,他是一个失败的推销员。
那是詹姆斯·沙姆斯听过的最糟糕、最乏味、最混乱的一次推销,听完之后立马就跟李安说:“老天,难怪你过去六年都找不到工作!”
李安只能抱歉的笑一笑,他心里虚的很。
后来,他们俩和当时的中央电影公司副总经理徐立功搭伙儿,拍出了《推手》。
这是一部写父亲的电影,和后面的《囍宴》再到《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迅速蹿红。
比如在《饮食男女》里,老朱叫女儿家倩起床。
头发早已斑驳的老朱,行动有着中老年人的一丝僵硬。
但他的手尽可能的轻柔,唯恐打扰女儿的好梦。
就在女儿刚睁开惺忪睡眼的时候,本该是呵护的话语到了嘴边,却变成了疾言厉色:
“你快迟到了!”
《推手》在金马奖获得8项提名,《囍宴》获得了金熊奖,《饮食男女》获得奥斯卡的提名,这些成绩都没有让父亲满意。
父亲三部曲里藏着两代人之间的龃龉矛盾,藏着他少年时期一直被笼罩的阴影,他怯生生的想与父亲讲和,想要获得他的认可,他失败了。
比起电影上的成就,父亲更愿意让他过正常、踏实的家庭生活。
李安的电影在不停的找自己、找父亲、找家园。
在他的电影里,他最擅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把冷酷而又另类的题材,包裹在一个伦理或是爱情故事里面。
他像是电影届的围棋高手,冷静的执子布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长大后的李安第一次试着走出对父亲的执念,他回到好莱坞,拍了《绿巨人浩克》,结果至今还有人觉得这是李安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他本来想要甩掉父子议题,没想到又重新绕了回来折磨自己,他身心俱疲,一度修养了好长时间,甚至考虑过提前退休。
这时一直不支持他的父亲,鼓励李安,“等你拍到五十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
正是父亲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去,拍出了《断背山》,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父亲说完鼓励的那句话之后,紧接着的是: “到时候你就退休,当老师教书。”
然后就是在拍摄《断背山》的时候,李安接到了父亲的病危通知。
他在机场隔着手机听着父亲的声音,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李安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他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派,在父母去世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时候,对着大海大喊: “爸妈,我对不起你们。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影视化的一部小说,因为从头到尾,人与虎之间几乎连对白都没有。
而在李安手里,这个被海难孤立的少年,拍出了心中的猛虎和自我的对话,被誉为“当世界都以为电影已经老去的时候,这部电影则证明,电影刚刚被发明”。
从这部电影开始,李安想要成长,他离开了早先很熟悉的一群人,想要尝试孤独。
他说只有这样,他才能从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像他父亲期盼的那样。
之后李安拍了《色,戒》,拍完后他大病了一个月,天天晚上失眠控制不住自己想哭。
就像弟弟李岗说的,李安是个“爱哭鬼”,他崩溃了。
电影拍完了,制片人隔着车窗跟李安告别,结果李安上半身探出车窗,和制片人抱头痛哭。
就这样哭着哭着,连李安笑起来都像在哭。
他发现自己太容易调动个人内在经验和感受,《色,戒》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安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拍这样的悲剧片了,他下一部拍摄了《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是一部很轻松的喜剧片。
他在这部电影里尽情的插科打诨,放飞自我,把自己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全都释放了出来。
命运是真的很神奇,被取名“安”的人,一辈子都不怎么安分。
李安说过: “做电影,职业来做有二十年,入行二十年,所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烂片,还有人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没有意思了,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了。 ”
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去尝试,从文艺片到战争片,从武侠片到西部片,从伦理片到奇幻片......
他不停的挑战自己,他的宿命就像是一直在压抑中寻求爆发,不停的在摸索——我的边界在哪儿?
体验过高帧率的李安像是闭关修炼了绝世武功,出山后他又开始偏执了。
他把《绿巨人浩克》的唱衰全都放在了脑后,技术,技术,他满脑子都是技术。
其实在刚拿到《双子杀手》的时候,李安感觉到了无聊,无非是没有人性的克隆人怎么厉害,怎么打的天翻地覆。
但他还是有了兴趣,在又开始在哲理方向上下功夫:
“就是在哲理方面这个,还有一些想头的。……不同的教养出来同一个基因的人会怎么样发展呢?”
他花了大半年时间修改剧本,再加上威尔·史密斯来了,他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齐全。
他运用让人迷恋的技术让51岁的男明星的脸孔与23岁的他共存,二者对话、击打追逐彼此、互相伤害……
电影里,李安忧虑着技术飞跃带来的恶果;
现实中,李安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最前沿的技术革命。
4K+3D+120帧。
海外烂番茄的影评人仅打出25%推荐度,口碑下滑严重。
国内市场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院线排片甚至在已经上映了21天的《中国机长》之后。
这部投资1.38亿美元的烧钱大片,“保本”不易。
李安在这场“口水”漩涡里不停周旋,这部《双子杀手》带上了一点悲壮色彩。
他一直被压抑,一直在寻求解放,但他的特长在这里全都变成了缺点。
他的温柔,成了情节缓慢的罪魁祸首。
他的缜密,成了分不清重点的言不及义。
他一贯的思维深邃,成了离题万里的主因。
他的复杂与暧昧,让这个本该简捷明快的动作片显得更加不知所措。
《双子杀手》的票房失败了。
当然,这不是在否定120帧,未来的发展方向趋势一定是追求更高的清晰度。
但这个趋势多久会来,需要一个商业上足够成功的爆款来证明有观众愿意买单,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参与进来。
电影里50岁的威尔·史密斯想要把人生经验传授给23岁的克隆版自己。
年轻的主角拒绝了: “我要自己走弯路,不用你告诉我怎么做。 ”
李安“克隆”了电影主角,也是在以电影之名,给自己找一面镜子。
如果他遇见年轻时候,又或是孩童时候的李安,他会怎么做?
他还会让自己一直在父亲的严厉下,一直委屈的保持沉默吗?
压抑几乎成了李安的签名,有了压抑,自然需要解放。
李安在不停的刺激自己求变求新,剑走偏锋,《双子杀手》的出世显得顺理成章。
虽然这次尝试失败了,但他在乎吗?
刚过完65岁生日的李安,只会更加“不安分”。
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的下一个爆发点又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