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对他万般恩宠,死后9年被掘碑,这才是标准的躺枪

乾隆是一位超高效的内容生产者!

其一生仅诗就写了43630首,还不包括其他体裁的内容,诸如辞、歌、对联之类的,那么乾隆总共活了多久呢?87岁零4个月,换算成天数是31875天,这是从乾隆剪脐带开始算的,清朝皇子按祖训,是6岁开始读书,假如乾隆只花两年时间就精通诗词歌赋,8岁便能作诗,从8岁开始算,乾隆一辈子能作诗的时间也就28000天,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近两首诗,看到这里,你觉得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乾隆有这么多诗,只有一种解释:有“枪手”!御用“枪手”。

比如沈德潜。

沈德潜为乾隆做了近20年枪手,乾隆给的报酬也非常高,万般恩宠,给钱给官给名号,生前可也算是做到了“枪手皇帝”,“枪手”中的战斗机,享尽荣华富贵!可没曾想,去世9年之后,被一件小事让乾隆收回了所有的恩赐,罢祠掘碑,这也是真正意义上躺枪了,这可不是普通的躺着中枪,是躺在棺材里中枪。

(沈德潜画像)

沈德潜是江苏苏州人,生于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悲催的是他从康熙年间就开始考试,康熙驾崩了他还没中,雍正继位之后,他继续考,雍正当了13年皇帝,直到驾崩,他还是没考中,乾隆继位之后,他继续考,直到乾隆四年,即1739年,终于中了个进士,这一年沈德潜都67岁了,古代文人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人尊敬!

(乾隆)

中了进士之后的沈德潜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另外,67岁中进士也引起了乾隆的注意,本身喜好的诗文的乾隆看过沈德潜的诗文之后,更是赞赏有加。能引起帝王的注意,仕途之路自然平步青云,随后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77岁时任礼部侍郎,85岁时加礼部尚书衔,93岁时加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97岁病逝,赠太子太师,恩准进贤良祠!(贤良祠位于长安街,是当时清廷为对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贤良而设立的祠堂,享受老百姓的供奉,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

(贤良祠)

看到这里,沈德潜的一生除了早年悲催点,也算功成名就了。那么为什么乾隆如此赏识他呢?回到本文开篇,就是沈德潜从67岁起,就为乾隆做枪手,做了近20年,直到他写不动为止。他活着的时候确实享尽荣华富贵了,可没到死后9年出事了,出大事了,之前的乾隆的所有恩赐全都收回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晚年乾隆)

沈德潜死后9年,朝廷收到一份检举,说在江苏苏北一个叫东台的地方,有一个举人俆述夔有“悖逆之言”,什么悖逆之言呢?徐述夔有一本诗集叫《一柱楼集》,里面有首诗叫《鹤立鸡群》,诗中有两句: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徐述夔和沈德潜一样,一心考科举走仕途,希望高中,这首诗想表达的是有朝一日我一旦高中,就直接到清廷都城北京当官去了,可问题出现了,“明朝”可读为ming zhao,也可读为ming chao,“去清都”可理解为“到清都”,也可理解为“去除清都”,这不就是要反清复明吗?乾隆大怒,下旨将徐述夔满门抄斩,当时的徐述夔和他的儿子都已经去世了,还被挖出来枭收示众。

(徐述夔画像)

可这和沈德潜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就躺枪了呢?

徐述夔和沈德潜生前是好友,私交很好,沈德潜还为徐述夔写过《徐述夔传》,在文中沈德潜有过一句话,说徐述夔:

品行文章皆可法。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么一个反清复明人士,居然说品行文章都值得效法?乾隆大怒,下旨:

“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沈德潜所有的功名就这么化为泡影,多么标准的躺枪。

徐述夔案只是文字狱的其中一桩,比徐述夔案更加惨烈的还有好多起,乾隆年间文字狱达到变态的地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残杀,对思想的禁锢,对民族精神的抹杀,是这个所谓的盛世皇帝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一宗大罪。

对于乾隆,你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