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是北京历史上有名的天街,早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皇帝朱棣建都北京的时候,皇家就精心地在皇城的正前方安排了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街。
天安门,明朝称作承天门,是取真龙天子受命于天的意思。是皇城的大门,大门之外还有一道门厅,叫大明门。大门左右还各有一座门,左称长安左门,右称长安右门。在从长安左门到长安右门的这条横街,即是长安街。
长安街取长治久安之意。当初,长安街前,左右长廊庑殿,称千步廊,正中央有石板路,称为御道。不过这御道是不许常人步入的。只有皇帝的龙车凤辇,才允许通行御道。通常大臣们受皇帝之召入宫,只能绕过御道进长安左门或长安右门,经长安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才是皇宫。
到了清代,大明门改为大清门,承天门改为天安门,长安左门改为东长安门,长安右门改为西长安门。东长安门的位置,就在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80米处。西长安门的位置,就在今中山公园门前80米处。东长安门以东到东单,称为东长安街;西长安门以西到西单,称为西长安街。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东长安街与西长安街中间还空一截路呢?也就是天安门前的这段马路叫什么呢?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钤力排众议,将长安左右门南北两侧的石墙拆除,又将东西三座门进行了改造,这样一来,长安街与天街便可贯通。人们可以从西单直接东行至东单了。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时人将天安门前这段“天街”初定名为“中山街”,将天安门到中华门(即明清时期的大明门、大清门)初定名为“天安道”。后来在正式定名时,又将“中山街”改名为“中山路”,将“天安道”改名为“中华路”。
上世纪50年代,由于阻碍交通,东西三座门于1951年被拆除,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被拆除。而由于要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也于1954年被拆除。由此,南北向的中华路,因为广场的出现,已不再是一条“路”,这条路被撤销。但“中华路”这个地名并没有消失,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华路”成为了天安门前这段路的名称。也就是说,原来的“中山路”被新的“中华路”所取代了。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如果您想找到“中华路”这么一块路牌,或是在谷歌、百度、高德等等地图中搜索中华路这么一条路,恐怕都搜不出来。但你是如果你要是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中山公园”,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