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史讳举例》|《儒藏·史部·杂史类》第七种

《史讳举例》八卷 陈垣撰 杨世文校点 民国二十三年《励耘书屋丛刻》本 编者简介 陈垣(1880—19

《史讳举例》八卷

陈垣撰

杨世文校点

民国二十三年《励耘书屋丛刻》本

编者简介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内容简介

避讳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礼仪文化现象。所谓“讳”指的是帝王、圣人以及尊长的名字,人们在言谈或撰著时,凡遇到这些名字以及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这就叫避讳。避讳之制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孔颖达疏曰:“自殷以来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周人尊神之故, 为之讳名。”到了春秋时期, 避讳制度有了发展。《礼记·曲礼》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避讳的规定, 如“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等等。不过先秦时期避讳并不严密,后世则十分重视避讳。避讳范围主要有“避君讳”、“避圣讳”和“避家讳”三种。避讳方法主要有改字、省字、空字、缺字、改音五种。另外,不避讳的情况主要有三类: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

避讳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或习惯,后来还成为一门学问,很早就有人开始对避讳问题进行研究。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王楙《野客丛书》、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等书中都有历朝避讳的内容。清代学者对避讳问题更加关注,如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书,都有专门的条目讲历代避讳。清嘉庆年间,周广业著《经史避名汇考》四十六卷,以经史为纲,诸子为目,旁征曲引,广采经史典籍中的名讳,内容非常丰富,集历代避讳史料之大成。此外,刘锡信著有《历代讳名考》一卷,黄本骥著有《避讳录》五卷,周榘著有《廿二史讳略》一卷,张惟骧著有《历代讳字谱》二卷、《家讳考》一卷。而陈垣先生所著《史讳举例》一书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史讳举例》共八卷,以史为主,“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第一卷为“避讳所用之方法”,第二卷为“避讳之种类”,第三卷为“避讳改史实”,第四卷为“因避讳而生之讹异”,第五卷为“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第六卷为“不讲避讳学之贻误”,第七卷为“避讳学之利用”,第八卷为“历朝讳例”(陈垣《史讳举例·序》)。史料翔实,内容具体,分类合理,规律性强,实举一可以概百者,为研究避讳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收入《励耘书屋丛刻》第二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励耘书屋丛刻》本。另有多种单行本。(杨世文)

书影

原文见《儒藏·史部·杂史类》第一册

《史讳举例》提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