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学生是如何听懂《不万能的喜剧》的?

万能青年旅店第一张专辑里的《不万能的喜剧》是一首很深奥的歌曲。江湖传言,李宗盛听了万青的歌后,惊讶地

万能青年旅店第一张专辑里的《不万能的喜剧》是一首很深奥的歌曲。江湖传言,李宗盛听了万青的歌后,惊讶地说:“万能青年旅店里面一定有外国音乐人帮忙。”

这歌时长五分半,从头到尾就两句歌词还不重复唱,剩下的全是纯音乐演奏。可这五分半却是一件艺术品,应该永远存放在大家音乐记忆的书架里最高的一层。因为在这五分钟里,它告诉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周而复始重还无意义的每一天。

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曾一直研究的问题。让我们先读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借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的故事写的一系列哲学随笔。在加缪精彩的转述中,西西弗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西西弗聪明绝顶,但因触怒了众神,被打入地狱。

他机智地绑架了死神,躲过了地狱,逃回人间。在曲线的海湾,灿烂的大海,和带着微笑的大地上流连忘返。诸神恼羞成怒,给西西弗下了最后通牒后强行把他押回了地狱,在那早已为他准备了一块岩石。

加缪写道,“诸神判罚西西弗,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自身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诸神的想法多少有些道理,因为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

西西弗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很多人。比如在中学课本中《我与地坛》里,那个在地坛公园里练长跑的男人。他每年都参加比赛。第一年跑了第十五名,报纸给前十名拍合影。第二年跑到了第四,报纸只拍了前三。第三年跑到了第三,结果报纸选择给第一名做专访。第五年他终于跑到了第一,可惜报纸登的照片是那年所有参加跑步的群众照片。

难道这种周而复始还没有意义的生活不像给西西弗的惩罚么?在这个惩罚下,除了西西弗,除了这个跑长跑的,除了残疾了每天推轮椅去地坛看到了这个跑长跑的史铁生,还有万能青年旅店里《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的青年。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西西弗不光是那个“石家庄青年”,还是我们每一个人。既然这样,就让我们用《西西弗神话》的方式,诠释《不万能的喜剧》,也许带着这种角度听了后,你也会和我一样,觉得《不万能的喜剧》不只是一首摇滚乐,更是一篇哲学寓言。

这首歌5分28秒,共108小节,从音乐编曲结构上,可分成七大段落,其中只有第二段有唱,剩下的都是纯音乐演奏,因为它不是一首传统的流行歌曲,歌词极少,所以万能青年旅店在编曲上,把纯音乐演奏编的有相当丰富的故事性。

首先上来的前16小节(0'0" - 0'50"),这是西西弗在没有被惩罚前的快乐时光。开始的提琴婉而长,就像西西弗深爱的地中海海岸线。

这时进来的长笛把尾音漏了半个音的气儿,造成了一种很诙谐的感觉,配着木吉他和鼓的轻快,你听着,会有一种‘绿野仙踪’的色彩。这时的西西弗,在他自己的命运前,快乐的什么都不知道。就像马上要唱的歌词一样,“嘿,愉快的人啊,和你们一样,我只是被诱捕的傻鸟。”

第二段,又是十六小节(0'50" - 1'41")。这段伴着简单的歌词,重点突出了新加入的曼陀林拨弦。这时的西西弗仍在人间,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狡黠,造福了美丽的地中海。而这曼陀林的清脆与明亮,给人以一种吟游诗人般的浪漫,这是西西弗智慧的象征。吟游,一直是希腊神话中很重要的一种理想状态。

瞎了眼的荷马就是通过吟游记录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里的西西弗,也在自己的吟游中,积累自己的智慧。在唱第二段歌词的时候,也就是后八小节,圆号响起了。这部分的圆号特别的幽,幽得特别美,是在暗示命运的召唤,可是在那个时候,西西弗还听不懂。

就像《红楼梦》里第五回的贾宝玉,在睡梦中进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引导下,看到了十二金钗的命运簿,上面是他生命遇到的十二位女人的命运,通过判词的形式写在了命运簿上。可是那时,宝玉看不懂,就连最明了的“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他也看不懂。

时间给命运开了个玩笑。谁又不是呢?曾被94红磡演唱会所振奋的至今还看摇滚客公证号的人,不觉得时间给中国摇滚的命运也开了个玩笑吗?

回到《不万能的喜剧》,第三段很重要。二十个小节,是十二加八的组合。前十二小节(1'41" - 2'24"),这时的西西弗已被惩罚,是在去地狱的路上。大提琴这会儿就不再婉转悠扬了。它沉重的循环,是在暗示西西弗他将要面临的,和上一段的圆号想表达的是同一种暗示。只不过这时通过大提琴发出,要更直接,更阴沉,循环成了恐惧。

除了提琴,我们还要突出与提琴对话的曼陀林。在提琴沉重的循环下,曼陀林必须要弹出一种“钻空子”的味道——西西弗在那么明显的命运暗示下,仍钻着空子用自己的智慧在思考。可西西弗虽然聪敏,却也没想明白。命运有的时候,就是如来佛的五指山,任我们的智慧如孙猴子一样跳跃,却总也跳跃不出去。呵,来句心灵砒霜,谁说知识改变命运的?

第三段的第二部分,十二加八的后八小节(2'25" - 2'50"),提琴和长笛此消彼长,给人一种放松警惕的感觉,而这非常巧妙。因为在危险的暗示一阵阵重复后,我们在最终时刻前都无意识地放松了警惕,西西弗也是如此。他不知道即将发生的,再一睁眼,他已到地狱。转角就要看到那个等待他已久的巨石。

第四段来了!还是十二小节(2'50" - 3'30"),贝斯、底鼓,还有电吉他失真的Riff在这里弹得非常齐,非常得稳。万青的音乐很形象地刻画出了一副西西弗在卯出第一股劲儿去推那巨石的样子。此刻电吉他solo和小号这两股旋律的迷乱交织,更是生动地展现出了西西弗身体上和思绪上的焦虑。军鼓在最后四小节进来,共有四个逐步渐强的鼓连环。这时,巨石终于有了起色。

第五段的十六小节(3'30" - 4'12")全是上爬音阶,给以人一种劳苦中紧绷的稳健。上爬的音阶如西西弗向上推巨石的样子,贝斯在弹这十六小节重复的上爬音阶时,除了将每一个音变成为西西弗沉重的脚印,还让我们看到了西西弗紧绷的身躯。

用加缪的原话说,‘……他凭紧绷的身躯竭尽全力举起巨石,推滚巨石,支撑巨石沿坡向上滚,一次又一次重复攀登,又见他脸部紧绷,面颊贴紧石头,一肩顶住,承受着布满黏土的庞然大物;一脚蹲稳,在石下垫撑,双臂把巨石抱得满满当当的,站满泥土的两手呈现出十足的人性稳健’”

其实在整本《西西弗神话》的哲学随笔里,“人性的稳健”总是在通过不同样的方式,反复地被强调。我想加缪是认为,人性的稳健是拥抱这个世界里诸多的荒谬的方法吧。我们等下在歌曲的结尾会再回到这个概念上探讨。

紧跟着的是第六段十二小节由小号带领的下爬音阶,(4'12" - 4'53"),小号的高音是丧钟,这是给无用又无望的劳动吹响的丧钟。命运的惩罚,周而复始。西西弗回到山下,最后四小节,我们又回到了那沉重的电吉他Riff,伴着军鼓和贝斯,他再次推起巨石。没有什么比这个还绝望。

在听到这段下爬音阶的小号,大家会不会想起Metallica的经典《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这首Metallica被海明威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启发所写的经典摇滚,跟小说一样,对战争的休无止境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出生在一战经历了二战的加缪,在他眼里,欧洲休无止境的战争是荒谬的。

而荒谬在他眼里,居然是世界的本质。因为总有种力量想上下而求索,求索一种根本不可能的求索的东西,这个荒谬的过程里产生了极端的思想,比如纳粹,说到底,还是一种荒谬,极端的荒谬。

从山上往下走的西西弗,有一种超然。因为西西弗看透了荒谬。不万能的喜剧,说明喜剧不是万能的,那就要懂得拥抱悲剧。我想,这也是种超然。

最后一段!最重要的一段(4'54" - 5'28")!所有的乐器都扣紧了进来了。十六小节的上爬音阶又一次给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稳健”。这节奏给了我们力量,甚至让我们在这种荒谬的周而复始的无用功里,看到希望、看到了超越、甚至看到了意义。在这些乐器之上,小号啊小号!最重要的小号!错开了上一段吹的高音区,回到中音区,那音色不再是丧钟,而是又一次开始征服巨石的西西弗,他心中的号角——昂扬!稳健!向上!”

如果不思考,生活就容易变得随波逐流。其状态本身,跟周而复始的无意义没什么区别。而更可怕的,是对这种周而复始的无意义的无意识。身边有多少人在做着每天重复的工作?这份重复除了糊口,对他们无意义。久而久之,他们也变得无意义了。这是可怕的。

而那些意识到生活和工作周而复始无意义的人,他们是聪明的,又是痛苦的。就像看摇滚客的读者,我们选择对很多流行口水歌说不,然后选择听摇滚乐,这是我们的聪明。

可我们聪明的同时,也比别人更痛苦,因为脑海里总有些对理想的幻想,对自由的幻想,对美好的幻想。可睁开眼,我们不过是全球化协作体里生产线上一个拧螺丝的小蚂蚁。

意识到了周而复始的无意义后,又该怎样?《不万能的喜剧》在结尾用昂扬的音乐,给了我们抽象的答案。除了昂扬,万青最后那句小号,居然又是撒了半截气的,不禁让人觉得有种幽默。

以幽默结尾,更是一种超然。就像李宗盛《山丘》里唱到的,“然后我俩各自一端,看着大河弯弯,终于敢放胆,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意识到了周而复始的无意义后,又该怎样?《西西弗神话》也给我们答案。

加缪认为,如果生活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那就更应该更好的去经历它。就像西西弗一样,每一个脚步,都是坦荡荡的。在《西西弗神话》的结尾,加缪写道,“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