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子的真实发型的演变

满族女子在入关之前,为了便于骑射,和满族男子一样都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之后编出一根长辨,然后盘成发髻,此时大部分男女都是这个发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时候,满族才有了行礼所穿的冠服,后妃等满族权贵的女子为了在大典时配合礼服所戴的朝冠,开始将发髻放开,形成了满族女子常用的发型。

1、“小两把头” 两把头。清兵入关,冠服制度再次得到加强。不但大典时后妃要戴上朝冠,一些节日还要带上钿子做搭配。这就形成了“小两把头”,去掉头冠之后还可以做家常装扮。

此时的清朝后宫权势最高的几个都推崇节俭的生活方式,只戴鲜花而不佩戴比较重的金银首饰,而小两把头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也无法承重。《少年天子之顺治篇》瑾贵人梳的就是“小两把”。

后来经过发展,乾隆中期,清宫的后妃们为了佩戴上分量比较重的金银等珠宝首饰,就发明了发架。但是这时候的发型依然是用自己的头发或者用少量的假发。但是已经可以支撑比较重得首饰而不会掉落。两把头在嘉庆时期,发展出了“一字头”,“如意头”等。发架不但变大,使用的假发也增多了。《金枝欲孽》里就是这种发型。

二、架子头。架子头出现于道光时期,据说是由道光的孝全皇后发明了六角形的发架,才从两把头变成了“架子头”。更大的发架,更多的假发,两层发髻,使钿子戴的非常稳固。这种“架子头”是权贵女子出席重要场合时的盛装打扮。

三、大拉翅。这种装饰型的头饰已经不用头发了,而是用绸缎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的时候套在两把头做出的发髻之上,大拉翅,基本上就是大部分晚清的宫装发饰,清末在北京很流行,后来越加越高,发展出了“旗头板”,就是在正面装饰花朵,侧面悬挂流苏。过去的清宫剧经常使用这种发型,据说是慈禧太后发明的。

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贵族女子的主要发饰,而民间富人家的女子也是纷纷效仿。不过因为梳得时候费时费力,梳好之后也要非常注重仪态,都要直着脖子,非常不舒服,因此除了婚礼之上,民间日常很少有人这样打扮。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

对此,你大概了解清朝女子发型的变化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