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今夜,我与茅盾文学奖有个约会”系列活动之“作家徐则臣的北上之旅”、“70后首位茅奖作家徐则臣的:阅读、写作和第二世界”两场活动分别在中信书店(启皓店)和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办。徐则臣在活动中透露:在写作《北上》时,沿着运河南下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素材,比如对历史中的缝隙和疑点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因此写完《北上》以后,他想写一本《南下》。
当天的这两场活动,均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徐则臣携获奖作品《北上》一书,分别与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作家文珍,《北上》一书责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陈玉成等展开文学对谈。
在对谈中,徐则臣讲述了他为写作《北上》,做了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阅读运河题材或者是历史题材的典籍多达70多本,并且沿着运河1700多公里的十几座城市,一座座走过去,一步步丈量运河的长度。在写作中,因为要算航行的船速,自称数学不好的徐则臣说自己做了很多数学题。
值得一提的是, 在沿着运河南下做田野调查及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徐则臣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新的思考,包括慈禧太后与光绪的关系,包括康有为的一些说法。其实,借鉴档案等史料,已有新的发现,和以前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大不一样。
对于这些历史缝隙和疑点,徐则臣称在阅读过程中记了很多。在写作《北上》时,由于要服务大运河的整体故事,他没办法将这些历史疑点在这本小说里面呈现出来。如今,准备单独拎出来,在《南下》一书中作以回应。(文/北青报记者 张恩杰)
责任编辑:常林(EK008)
责任编辑: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