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改革者: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

李鸿章是靠镇压太平军起家的,祖上有德,官运比较好,虽然在今天对他所做的事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非常有地位的。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处处挨打,在后来的天平天国起义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越来越明显,在外交上陷入很大的被动,这时就有一批有识之士看到西方很多地方比当时的清政府发达,就萌生向西方国家学习,当时在朝廷中,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就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在地方上以李鸿章等人为首,大力发展工业。

人才方面

李鸿章看到如果要发展首先靠人才,第一次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后来这批留学生对推动洋务运动起了关键作用。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等各行各业,在后来成立的海军中的多数将领也是从中选拔的,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开办了当时我国早期的培养翻译的广方言馆,专收14岁以下的学生。聘请英国人教英文,另聘中国人总管学校工作习和中文教师。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请外国人作为教师,教授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研究西方典籍。后选派武官去德国学习近代军事技术、理论,出版翻译的科学书籍等。

工业方面

1865年年9月,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朝廷,成立江南制造局。引进外国机器,造就了中国第一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主体。由于当时的运输方式单一,运输极为不便,进而推动了铁路的建设。19 世纪 80 年代,李鸿章看到电报发送消息的便捷性,又大力发展电报,到1895年前,从内地到边疆的所有省会城市都有了电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中,仅就经济建设而言,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能源、交通等一些基础性条件,推动了其他洋务企业和民间企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清末最早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通过官商合作,在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各地方。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大批现代化的工业。

筹划海防

李鸿章一心一意筹办海防,花了很多钱购买战舰和装备。他创建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但是,他把北洋舰队看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不肯轻易动用,加上经费的短缺,海军的装备和船只不能得到及时的完善,使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最终全军覆没结局。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但是他在任大学士期间,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力排众议,如果外国有什么新式武器,他一定想办法买来研究。但是后来慈禧太后为了过生日,花大量的钱财修颐和园,到了后期没有办法研究国外新式武器。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他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洋务运动的影响乃至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这不能因为与洋务派搞洋务的主观政治动机而轻易否定,也不能因为甲午战败,签订条约而一笔抹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