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历史上各个朝代朝鲜半岛均单方面地接受中国文化,尤其在统一新罗时期,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掀起了留学热。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韩国流行音乐、电视剧、网络游戏等时尚元素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迅速蔓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甚至引起部分青少年对韩国明星的盲目崇拜和对韩式着装风格的疯狂模仿,出现了“文化倒流”现象。
然而,2005年开始,韩流出现萧条,逐渐降温,不仅很多方面没有了之前的火爆,甚至还引起了一些文化输出对象国人民的反感。本文对韩流在中国兴起和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韩流得以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7年,韩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韩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随后制定了一系列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计划,并专门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内容产业振兴院”等机构,以促进文化产品的开发制作、市场流通以及国外市场的开拓。此外,教育部提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产业资源部提供资金支持等,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同质文化的亲和力
韩国和中国都在东亚文化圈内,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自古以来,无论在语言文字还是价值观、礼仪、民俗、传统等方面,韩国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因此,韩国人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都很相近。这是“韩流”得以顺利登陆中国的“先天条件”。 由于历史原因,以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并不被强调。而在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文化中,传统的道德观对韩国国民仍然有很大的约束力,他们提倡长幼尊卑秩序、尊师重教、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甚至可见妇女“三从四德”的影子。韩剧往往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精髓演绎得炉火纯青。这些正是今天的中国人所缺失而又向往的。中国观众从韩剧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韩国文化的特色,而且能回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韩流在文化共同中营造亲和气氛,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以此征服了中国的民众。
(三)韩剧独特的视角和故事模式
作为韩流中流砥柱的韩剧体现了新潮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西方社会,但韩国以其与中国共有的文化将这种生活方式本土化,使得我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韩国文化将西方价值观巧妙地过滤,使得这些外来观念更容易为中国人及其他亚洲人所接受。对像韩国这样一个长期受其他文化(尤其是中国、日本和美国)影响的国家来说,它转而扮演了文化输出国的重要角色。 韩剧擅长对家庭生活的细致刻画,传统文化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表现出来,看似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却处处流露出令人感动的亲情,蕴涵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它们表达了注重家庭关系的儒家价值观,向中国人展示了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如何保留传统。在这方面,韩国为中国树立了榜样。 韩剧能够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特色的故事模式。具有韩国人特有的感性和思想以及叙述风格的韩国故事成了韩流最大的竞争力。
(四)韩流注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时尚渗透 青少年一直是引导时尚和流行文化的主流群体。在中国,青少年由于受到上一代人的观念上的影响和束缚,真正属于他们的文化很少,对于文化触角异常敏锐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得不到主流文化足够的重视,对文化关注的重点自然地就转移到外来文化之上,因此,中国的青少年文化基本都是海外文化的传递,比如美国的快餐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等等。而韩国则是巧妙的依靠深情浪漫的影视剧文化,赢得了年轻人对于韩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造就了社会流行符号和风潮。在青少年的带动下,很多白领人群逐步加入流行的狂潮中,逐步扩散到社会的整体人群。 韩流还紧紧的抓住了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由于中国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的代沟,以及年轻人的反叛、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年轻人越来越崇尚完全的放纵、自由,而韩国流行音乐的HIP-HOP节奏、“过火”的服饰和极尽张扬的身体装饰正好切中了中国青少年的心理。
二、韩流退潮的原因
2005年以来,韩流逐渐出现退潮现象。中国人对韩流的热情开始冷却,对韩国或韩国人以及韩国的流行元素表现出来腻烦甚至厌恶的情绪。红极一时的韩流何以沦落到今天的地步,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韩剧的缺陷暴露 首先,韩剧的制作商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开始越来越重视商业目标。在出演阵容方面比起“演员”来更依赖“明星”,拍摄出来的影片也是比起“作品”来更像是“商品”。批量生产的内容雷同、表现手法单一的韩剧,正在受到观众的冷落。处于退潮期的“韩流”只剩下了商业化操作。 其次,韩剧过于拘泥于传统文化,而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很多韩剧中不停的宣扬妇女的三从四德,这种传统吃人礼教的羁绊对于女性社会地位普遍高于韩国的中国来说,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排斥。由于韩国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方的影响,这虽然使得其拥有绚丽多彩的外表,却不能忽视其内在东西方各文化的碰撞与摩擦。另外由于不停的吸取却没有足够的整合,使得韩国文化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足够的沉淀,因而经不起细细琢磨,惊艳之后容易对其失去兴趣。所以,可以说韩流兴在其文化,亡亦在其文化。
(二)“文化霸权主义”的阻碍 在韩流的强势推动下,韩国向周边国家单向输出影视产品的同时,文化优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为的介入,更让周边国家对韩国借电视剧宣扬韩国历史观、文化习俗甚至饮食的做法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仅如此,这样的“文化霸权主义”还会引起周边国家地区文化和经济上的保护主义。以中国为例,韩国影视剧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太大,致使中国政府采取了限制措施。自从1993年以来,中国引进的韩剧不断增多,韩剧屡屡在中国内地创造高收视率。与韩剧在中国的“红火”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广电总局对引进海外电视剧进行了政策上的调整:“多国引进,不专美韩剧”。与此同时,韩国输入中国的电视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的买入价格让中国内地电视台感到不堪重负,自然也会减少韩国电视剧的上映。从韩流在中国的涌动开始,韩剧就是其核心动力。如果核心动力骤然降温,势必使韩流在中国陷于停滞状态。
(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负面影响 首先,部分韩国人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面对一系列历史问题,不客观地看待,而是疯狂地夸张和扩大自己祖先的历史功绩,甚至歪曲中国的历史来达到目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辱华电视剧的播出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也成为了“嫌韩流”在中国风起的因素之一。 其次,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动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再次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虽然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韩国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日中,偏偏申报了在中国也有着重要地位的端午节,是否多少有些针对中国的意味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场端午申遗风波造成的误解是不易被消除的,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也进一步加深了。 另外,在高句丽历史问题、海上经济专属区划分、农产品贸易等事件中,两国也曾有过很大的纷争。再加上少数让中国观众听来不舒服的韩剧台词以及网络上谣传的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论调,也容易激起中国人激愤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扩散开来,对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的传播必然会产生负面效应。
(四)两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态势与政治或经济都有联系。这几年韩国的经济遇到了一些问题,韩国制造业在中国退却、服饰贸易中出现韩国方逆差等等,同时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由此韩国热的退却即可得以预测。 首先,中韩文化产品贸易不对等。中国有媒体报道,中国对韩国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比制造业产品贸易逆差还大。中国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中国大量引进了韩国影视剧,批准了许多韩国影视明星来中国开演唱会、做宣传,却没得到韩国同样的回报。中国影视剧很难进入韩国市场,韩国三大电视台更是少有播放中国电视剧。据韩国《朝鲜日报》披露,为了平衡韩国与越南的文化贸易,韩国政府有意识地引进了多部越南电影。但韩国却没有对中国这样做过。无论韩国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样的文化贸易逆差在使中国人感到不解的同时更多的形成了一种厌恶情绪。 其次,2008年,在华韩资企业的不当作为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行,提高了劳动力成本,部分外企的预期收益下降,加之金融危机的打击,出现大批在华韩资企业弃厂逃离的现象,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韩国企业的信誉度大幅下降,韩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一度成为不守信用的代名词。此类负面形象的产生必然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和抵制。
三、小结
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成为许多亟待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的一个成功范例。韩流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完全有实力实现“汉风”的全球化发展。应对韩流,我们应保持理智,以开放的大国姿态,汲取韩流文化之所长,以韩流遭遇“寒流”的教训为戒,切实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将外国的先进文化“引进来”,这样才能在多角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赢得文化输出对象国的尊重,文化推广自然顺水推舟,而且会是长远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