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在光绪帝的大力倡导下,清廷开启了一项改革,史称"戊戌变法"。不过,这次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便被掌权的慈禧太后叫停,以谭嗣同为首的数人却拒绝逃亡,最终被逮捕斩首。慈禧在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时,却加上了一条必须要用钝刀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在清朝末年,处置死刑犯的手段大多是斩首,对少部分罪大恶极的犯人,就还有凌迟等更为残忍的刑罚,而戊戌六君子就是被判斩首。在许多影视剧的渲染下,斩首这一刑罚的实施过程已经广为人知了: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着钢刀手起刀落,犯人的头颅便咕噜噜掉到地上,随着围观群众的四散,斩首便结束了。可是这种死法只是一瞬间的事,犯人往往还来不及疼痛便已经身首分离。虽然据说人被斩首后,眼睛还能眨,甚至传说还有意识。不过按照科学的原理,可能那只是肌肉细胞还没有死去而习惯性的眨眼而已。这样的死法,在心狠手辣的慈禧眼里未免过于便宜被她视作"叛逆"的戊戌六君子了。
于是,她便加上了用钝刀行刑的命令。众所周知,人的脊椎还是比较结实的,只有很锋利的刀子才能够做到轻易斩断。如果是钝刀,连切开皮肤都不怎么容易,更别说将坚硬的骨头一下子砍成两半了。民间历来就有"钝刀子割肉"、"钝刀慢剐"这些词语,它们都是源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杂纂》,原文是:"不快意,印刀切物,破帆使我,树阴遮景致。"李商隐在文中将用钝而小的刀切割物体、乘风帆残破的小船、树荫遮挡景物三件事列为令人不悦的代名词。
后来,"钝刀慢剐"多被用来形容做事拖拉、缓慢,无法迅速解决问题。不过,当他回归字面意义,就令人不寒而栗了。处斩戊戌六君子时,钝刀在他们的脖颈上慢慢的"剐",实在是一副令人目不忍视的惨烈图景。人们还常常将"钝刀杀人"和"文火煎心"并列,光从字面看,二者都是非常狠辣的酷刑。就连相声演员郭德纲也说:"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用来形容语言艺术吐字不清带来的折磨。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用"钝刀"来象征施加折磨者的手段和工具。
慈禧因其手段狠毒而恶名昭著,比较著名的传说还有她将自己的竞争对手丽妃砍断四肢,泡在坛子里做成了"人彘"。戊戌变法被她终结后,她囚禁了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亲外甥光绪帝。根据考古发现和高科技仪器的检验,光绪帝的头发中砷的含量严重超标,而砷的化合物正是我国古代的剧毒砒霜。光绪帝暴毙的最大的嫌疑犯正是将其囚禁的慈禧太后,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她在自觉时日不多时先行将光绪毒杀。最后,光绪帝和慈禧竟然在两天内相继死去,不知他们在黄泉相见会是怎样一番场景。以慈禧的狠辣,对付戊戌六君子自然是信手拈来,一招钝刀杀人,便将这几个"不听话"的人受尽折磨。据说,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被足足砍了三十几刀才终于断气,再回头看他临刑前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的牺牲何其壮烈,精神何其伟大,他们是那个灰暗年代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