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出现对便利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前两年,顺应着马云提出的“新零售”这个概念,国内掀起了一阵“无人店铺”的热潮,阿里、京东、缤果盒子等企业都开出了自己的“无人店铺”,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但由于技术与运营上的一些问题,它们始终无法做到实际意义上的“无人”。在此背景下,一个新兴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出现了。

便利蜂成立于2016年12月21日,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进行专属服务,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实际的改良着现有的零售模式。

庄辰超在经过了多次的调研与考察后,成立了便利蜂,并从被称为“便利店死地”的北京出发,开始向改良现有零售模式的道路不断前进。至今为止,便利蜂在国内共开设了800多家门店。

那“便利蜂”究竟是怎样改良国内现有零售模式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便利蜂的改良方法与营销模式。

用一句话来总结,便利蜂改良零售模式的秘诀,那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个性化服务与营销。看似简单,但要想实际做到,需要考虑到传统零售模式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门店选址和配货方面,庄辰超通过在北京开设的首批门店“跑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数据来调整接下来一批店的经营策略,为门店的商品选择、货架陈列给出指导性意见。根据每一家门店的数据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尽量的做到“千店千面”。

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在北京中关村开设的门店,盒饭、面包一类的快餐需求量较大,门店就可以把快餐类食品的货架尽量摆放在收银台的附近,方便顾客及时购买,同时开设更多的用餐区域,提升顾客在店内的购物体验。同时利用自主开发的“便利蜂”小程序,打破线上线下,方便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在店员方面,与那些普通的“无人店”不同,便利蜂的“无人店”不是指没有营业员,而是说门店的整个经营决策过程中没有人。

在所有的便利蜂门店中,售卖、上货、清洁都是有人来完成的,但它的经营策略是由一套系统自动完成后,推送给店铺的。在高速变动的事件面前,系统的决策效率是低于人的。但是,如果在制定好规则的情况下,系统的决策往往会比人更缜密。便利蜂把门店运营中重要的订购、生产、排版、定价这些技能都交给了系统来进行决策。

一般来说7-11培养一个好店长大概需要花2年,才能把所有技能都掌握。但今天,如果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便利店行业的员工培养他成为店长,只需要6个月。

在商品定价方面,便利蜂对短保质期商品采用了航、空公司或者酒店一样的动态定价方法,商品越接近过期,折扣力度也就越大,数据证明,这样的方法能够提升百分之30左右的收益。

而且,所有短保质期商品使用的都是自动电子价签,也就是说,商品每一次根据上架时间推移所产生的打折力度,都会在电子价签上自动进行更改,如果商品已经过期,电子价签就会显示红色,无法进行扫码购买。

这样的方法,不但提升了门店的实际收益,还确保了不会出现,过期食品仍被售卖出去所出现的隐患,保证了顾客的购物体验。通过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庄辰超把个性化服务与营销落实到了零售模式的方方面面,做到了为用户提供贴心的服务。

在便利蜂身上,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数据化、智能化。便利蜂的后台,更是成为了一个数据处理大脑,时刻指挥着便利蜂的所有运转。也许这就是未来“新零售”模式的雏形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