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敌后总校就曾设在这里。
抗大初创于陕北,于1936年的6月1日,在陕北的瓦(窑)堡成立,后随形势的发展,辗转敌后办学,于1940年的11月4日进驻河北邢台浆水,在浆水办学是两年零三个月。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学员,共计八千余人。抗大在九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了2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战斗过,为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大陈列馆陈列的不只是过去的岁月和历史,更是传承的精神和希望。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英勇牺牲 的抗大精神距今已近80年,但抗大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革命老区的这些人民,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内涵--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英雄的前南峪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历经磨练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治理成现在美丽富饶享誉全国的新农村。 红+绿 的旅游发展模式,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把荒山沟变成了经济沟。
新中国成立以后,前南峪村大力地发展了一些厂矿企业,自十八大以来,前南峪村在习主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前南峪村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业,从63年开始到现在在山顶上人工的植树造林一直没有间断过。在95年的时候就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太行明珠,
这里是一片红色沃土,也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抗大精神的血脉永远长流不断,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理想信念的火种融入血脉,让前南峪村破茧成蝶,在脱贫致富之路上康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