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十月初五,达摩祖师诞辰。达摩祖师,原名为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被尊称为“中土第一代祖师”。
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 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 般若多尊者 的大弟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般若多尊者曾对达摩祖师说,“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因此 梁普通年中(公元520—526年,一说:南朝宋末),达摩祖师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以禅法教人。
松下达摩图 | 东京国立博物馆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记载,大梵天王来到灵山,以金色波罗花供养释迦牟尼佛,请佛说法。佛陀拈花示众,并不说法。在场的百万人天,都不能领解佛陀之意,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迦叶尊者因而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祖师,为第二十八代祖师。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当他听说达摩祖师是南印度的得道高僧,便请达摩祖师来到当时的都城建邺(今南京)。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却说:“无功德”。
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不能理解,达摩祖师即渡江入魏。
清代玉石浮雕达摩祖师过江山子
台湾故宫博物院
达摩祖师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祖师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
达摩祖师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另有一种记载,说神光大师(即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意欲向达摩祖师求法,紧紧追赶而来之时,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明宪宗御笔达摩一苇渡江图
台湾故宫博物院
达摩祖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择洞禅居,面壁而坐。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达摩祖师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后来都称他为“壁观婆罗门”。
面壁又称壁观,是达摩祖师禅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义:“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达摩面壁图 | 美国波士顿博物院
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代代衣钵传承,至六祖惠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
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之“沩仰宗”
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之“临济宗”
云门文偃之“云门宗”
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之“曹洞宗”
清凉文益之“法眼宗”
由此可知,禅宗在中国以达摩祖师为初祖,故称其为“一花”,而“五叶”指的便是禅宗后来发展出的五个流派:沩仰、临济、云门、曹洞和法眼。
一花开五叶·达摩祖师画像 | 日本万叶庵
《传灯录》中记载,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达摩祖师坐化,葬于熊耳山。
之后三年,魏使宋云奉使西域,回程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见他手里挽著一只鞋子,翩翩独行,于是便问达摩祖师要去往哪里,达摩祖师说:“西天去”。
宋云回朝后,便将这件事禀告魏帝,帝即命人将达摩祖师墓穴打开,见棺内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只鞋子。
如今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达摩祖师圆寂六百多年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几乎达到无寺不禅的地步。随波逐浪、当头棒喝、涵盖乾坤、顺水推舟等词汇也都从禅法机锋变成了日常用语。
江户时代画僧酒井抱一所作达摩祖师画像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禅宗传入日本以及东南亚,二十世纪又经由日本传入欧美,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宗派之一。
当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这位“面壁祖师”对佛教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