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命理能量守恒定律

一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福禄寿。福是指名利,财富等等福报。禄是指官位。寿是指长寿,身体健康。《中庸》上讲:位,禄,名,寿;这些都是指一个人一生的福报。民间俗称福禄寿;位和禄统称为禄;名包括在福里面;寿不单指的是长寿,还有身体健康的意思。总之是人一生享用的种种福报,只是分类不同而已。

二其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能量守恒定理。在自然界中,任何系统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会相应地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能量总量保持不变。这一结论称之为能量守衡定理。这一定理是否能运用到命理学中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为什么六同生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同分、同秒),按理他们的命运特征应该是基本上一模一样的翻版才对,但为什么后天的命运却有着千差万别呢?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怀疑命理学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其实,如果运用能量守恒平衡定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人,如果所在地域,国度没有太大差异的话(个别先天风水极佳的人除外),他们命中福禄寿三者的总和是个固定数值,但命运的类型特点就千差万别了。如:此则妻美,彼则财多,此则官贵,彼则子荣,此则倾家荡产,彼则妻离子散,此则官灾牢狱,彼则重病残疾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离不开福禄寿的一个定量,只是福禄寿类型途经不同而已,这就是命理学中的一个垂象,可能后天有很多表现趋向,但不是每个趋向都会表现的,因人而异而已。

四下面的案例来自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树珊在《中国古代命理探源》中也有摘录。“按推算干支,或奇验,或全不验,或半验半不验;余尝以闻见最确者,反复深思,八字贵贱贫富,特大概如是,其间乘除盈缩,略有异同。无锡邹小山先生夫人,与安州陈密山先生夫人,八字干支并同。小山先生官礼部侍郎,密山先生官贵州布政使,均二品也。论爵,布政不及侍郎之尊;论禄,则侍郎不及布政之厚,互相补矣。二夫人并寿考,陈夫人早寡,然晚岁康强安乐;邹夫人白首齐眉,然晚岁丧明,家计亦薄,又相补矣。此或疑地有南北,时有初正也”。“奇验”、“半验半不验”以及“全不验”,讲的是推命的准确性问题。同一种推理手段,为什么会推出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呢?这么严重的理论漏洞,居然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这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显然,纪晓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命理守恒概念(“贵贱贫富,特大概如是”);二是差异补偿概念(“乘除盈缩,略有异同”),守恒是互补的前提。两位夫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禀赋,所以她们具有相同的福量。由于后天的差异,二人在寿元、子嗣、钱财以及丈夫的爵禄方面,明显存在互补现象,说明一种恒定的因素,在起约束作用。

五我们可以做一个理想实验:两位夫人的时辰一样,理论上可以看成是一个人。因为命理是关于时辰分析的学说,既然是同一个时辰,那么,理论上她们是一个人。 她们的命运,可以看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过程。这表明人的命运在后天是可以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并非全部由先天来决定,而是后天的环境,或者是自己的选择来决定。例如,如果选择爵,则可能付出禄的代价;选择子,则可能付出寿的代价,等等。每一个人在后天都在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利,从而,理论上说,每一个人都可以缔造自己的命运;自然,人们的命运就可能偏离传统命理的逻辑过程。先天的禀赋强迫人遵循一种守恒规定,但不强迫人遵循惟一的展开逻辑,或者说宿命逻辑。

六为了考察地域和时间对命理的影响,纪晓岚又例举了案例如下:“余第六侄与奴子刘云鹏,生时只隔一墙,两窗相对,两儿并落蓐啼。非惟时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侄至十六岁而夭,奴子今尚在。岂非此命所赋之禄,只有此数。侄生长富贵,消耗先尽;奴子生长贫贱,消耗无多,禄尚未尽耶?盈虚消息,理似如斯,俟知命者更详之”。(纪晓岚认为,也许八字相同,生命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富贵者因能量消耗得更多,寿命则更短。这是他首次提出的“生命能量守恒定律”。)纪晓岚的记述,是罕见的命理案例:不但同辰,而且同地。此二人的命运毫无相同之处,但是守恒的概念可以对他们的命运作出合理解释,而且只能如此。这就是所谓“全不验”的情形。

七对于上面两个人,理论上可以理解成同一个人。是因为人在后天具有完全不同的环境,导致了他们完全不同命运。显然,守恒定律肯定人的后天环境对人的命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为这种影响提供了一定的模式。一般命理强调格局的重要性,即:具有相同格局的人具有相似的命运。这虽然是命理现象的主流,但决不是命理理论的全部。一旦发生纪晓岚所说的“全不验,或半验半不验”的情形,格局理论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命理逻辑展开的惟一性值得怀疑,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可能性的集合。好比是一个多元方程组,具有多元的可能解法,不是吗?

八明白福禄寿命理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解释一系列传统命题。

(一)“破财免灾”。 “灾祸”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现象。宿命的观点认为灾祸是不可避免的过程,然而,依照命理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释,灾祸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却具有转移的可能性。“灾祸”是某种命理要素的一种值的改变,通过将这种值的改变,转移到钱财方面,也就是“福”的减值过程,则可以达到某种消灾的目的。

破财免灾,这就是最典型的能量守恒定理的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破财免灾,是指的那种在灾劫不顺之事还没有到来之前,而去人为的“破财”,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把除去生活必要开支把钱种在三福田里:恩田(孝养父母),敬田(印善书佛经),悲田(疾病或贫困的仁人)。有灾的消灾,无灾的添富。把财破掉了,其它方面的灾如病伤之灾,婚灾,其它意外灾厄等,确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免掉或缓解,关键是一般人都不大乐意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往外掏的。破财免灾,特别是主动捐款帮助别人,的确可以利用它进行能量的转换的。佛教里面善恶因果报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这种人的命运的能量守恒平衡原理。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是有着其辩证的科学依据的。

清朝曾国藩更是主动求缺削禄,自己推掉许多官职,目的是趋吉避凶。同治二年四月,知悉九弟升官,署了浙江巡抚,花似乎全开了,他怕,随即奏请将自身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两顶帽子分出一顶给别人戴,“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同治三年七月,打下南京城,灭了太平军,两顶帽子之上又封侯爵,他倒“弥增歉悚”起来。两年后,他55岁,上疏请求解除本兼各职,注销爵位,仅以退休人员身份“留营维系军心”。同时函训长子曾纪泽(此人后来成了能干的外交大臣):“读书乃寒士本色,切不可有官家风味。”次年函达太太欧阳氏:“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他自己削禄又不享福;因而避免许多高处不胜寒的灾难,平安地活了61岁,这在当时已是高寿了。

(二)“贪财削禄损寿”。

1贪财削禄,或贪财坏印。每个人的命理常数一定,有禄之人,换句话说,当官有权力的人,如果在钱财上过于贪婪,即所谓在“福”上获得过多,则必然拖累其在“禄”上的命理数值,也就是降职。许多贪官由于包二奶,享受了过多的色福,就损害自己命中的官运,被撤职查办锒铛入狱。这种例子新闻报道的很多就不必多说了。印光大师告诫我们说:“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

2贪财折寿。这个寿包含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寿命。刘宏毅老师讲了两个例子发人深省。一个是贪财损害身体的健康。刘老师讲,“这次回北京,见到一个老朋友。他做生意赚了钱,房子、汽车都有了,但也同时得了两种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风。痛风是肾脏出了问题,尿酸代谢不出去,堆积在身体内,造成关节的红肿热痛,发作起来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风病人不能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是酸性。吃米饭、馒头吧,他又有糖尿病,淀粉类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萝卜。福分如果保不住,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二是贪财丧命。刘老师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年,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人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

张秀敏医生举了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诫我们:贪财丧命。她说:“在我的身边,却发生了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的两个好朋友,我在这里讲一下他们的事情,不是在这里耻笑他们,我是替他们,也在这里做一个忏悔,也警醒世人。首先是一个男性朋友的朋友,他是负责医疗设备购进的,他也是从中获取了很多不义之财,揣进了自己的腰包,最终他在他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被查出淋巴癌,早已经离开了人世。还有一个女性的朋友,她跟我特别好的一个亲密的朋友,她是负责救灾赈济款的,负责这项款项的支出的。她也是把这些钱没有正当地用于公益事业扶贫救灾,而是把这些钱,用于满足自己的生活享受,用于出入高档场所,买高级服装任意的挥霍。最终她被去年也被查出患了胰腺癌,不久前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想我的这两个朋友,当初伸手拿这些凶财的那一刻起,他绝对没有想到,他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他这一伸手,伸手那一刻,他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送上了不归路,送上了一条绝路。”

总结分析:过于贪财,过度的提取自己命中的财富;当自己命中的财富提前提取完了,还要提取,这时候命中的禄和寿被迫转化成财富。换句话来说就是开始削禄和损寿了。相反地,如果你能够惜福;把自己的福报钱财主动布施帮助有病或贫困的人,而自己没有完全享受掉。那么,你命中的财富就会转化成禄或者寿了。换句话来说,就是你的官位会升高;你的寿命会延长。明朝先儒焦澹园警告我们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事实确实如此,现举两个例子以证此理。袁了凡就是典型的例子。袁了凡当了宝坻知县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舍财供僧,这些财富他自己没有享受。结果转化成寿了;他命中的寿命是五十三岁,延长了二十一年,活到七十四。

《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一个自己主动减福减禄而增寿的案例。“刘熥,沧州人。其母以康熙壬申生,至乾隆壬子,年一百一岁,尚强健善饭。屡逢恩诏,里胥欲为报官支粟帛,辙固辞弗愿。去岁,欲为请旌建坊,亦固辞弗愿。或询其弗愿之故,慨曰:‘家贫嫠妇,赋命蹇薄,正以颠连困苦,为神道所怜,得此寿耳。一邀过分之福,则死期至矣。’此媪所见殊高。计其生年,必无胶胶扰扰分外之营求,宜其恬然冲静,颐养天和,得以保此长龄矣。”

所以说,古人云:“吃亏是福”,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按照命理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获得”是命理的消耗指标,而“吃亏”则正好相反。例如,抑制木炭的燃烧速度,则必然延长它的燃烧寿命。由于命理常数的存在,“吃亏”所产生的某些要素值的减少,必然导致其它要素值的增加。这里所谓的“福”,是指的某种属性的转移,而不是总量的增加。命理与宿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宿命否认这种转移的可能性,而命理则肯定它。人的生命的积极意义,在于让这种转移更具有价值。

九总而言之,能领悟和掌握好命运的能量守恒平衡定理,命理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了。一个人如果不是像袁了凡那样积功累德改变命运(增加福禄寿的总量),那么他命中的福禄寿总量是有定数的;一生的吉凶祸福只不过是自己福禄寿三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而已。

十了凡改命——增加命中福寿禄的总量

明朝的袁了凡是一个改造命运的典型例子。他积德行善,增加了命中福寿禄的总量;所以有求必应。神算孔先生,“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后在南京栖霞寺遇见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开示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并且教他具体的改命之法:改过和积德行善。他身体力行,勇猛精进。后来命运全改变了:一是没有儿子的命,可是他生两个儿子。二是官职变大了,命中的四川一大尹,提升了成宝坻知县。三是寿命延长。五十三的寿命变成七十四,延长二十一年。这都是他改变自己的过错和积德行善的果报。他把他一生改造命运的经验写成《了凡四训》教育他儿子。

十一我们怎样增加自己命中福禄寿的总量?布施。首先把《了凡四训》去念三百遍。《了凡四训》主要一个目的是叫你相信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面有的你尽管布施,布施光了,决定还有,你就敢布施,就不怕。命里有的,你怎样舍都舍不掉,它会来;命里没有的,你怎么求也求不到。没有念过《了凡四训》,不敢!《了凡四训》好,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我们也晓得好,为什么不得受用?不能够像袁了凡那样把整个命运都改变过来,真正在一生当中有求必应,求儿子得儿子,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他命里头没有儿子,求儿子就得儿子,他的寿命短,只有五十几岁,求寿命,寿命也长了,他活到七十多岁,有求必应!为什么你念《了凡四训》,还是这样子这么辛苦?你念的遍数不够!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继续不断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样了。你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修,修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论、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 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换句话说,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了。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烧几枝香,磕几个头,供几支香蕉水果,就什么都求到了,这是骗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你懂理论、懂方法,有求必应。古圣先贤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他们,这些典籍摆在面前,不肯去读,不肯认真去读,这是辜负古人。

十二我们以财富为例子说明命中没有的财富可以增加。世间人都喜欢财富,怎样增加命中没有的财富?命中有的财,不求自来;我们学了《了凡四训》后,我们要得到命中没有的财富,换句话说,增加财库的总量。用什么办法?布施。我命里面有的财富,有的我不要,我不享受,我给大家去享受。你命里有的,你没享受,你命里面财富在不在?还在,换句话说,源源不断的来,你享受不尽。你统统都得来了,得来之后,一毛不拔,好了,你的财富就这么多,而且非常危脆。佛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大宝积经》曰:“一切财业非是真宝。五家,水火,盗贼,怨家债主,县官,恶子分耳。”换句话说你的财富同时和这五家:(一)水火,(二)盗贼,(三)怨家债主,(四)县官,(五)恶子共同拥有的,不是单独属于你的;碰到一家就完了。所以当你财富现前的时候,你要会储蓄,储蓄就是布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边施舍去了,那边再来的比你施舍去的还要多一些,好像有利息一样,还要多一些,舍不掉,不是舍了之后就没有了,舍了之后会再来,不舍就不来,这个道理佛经里面讲得很透彻。越布施,回来的就越多,就像银行的利息一样。

命中没有的禄和寿也可以得到。想升官就要积德行善,多做阴德。想延长寿命就要行无畏布施。大家知道无畏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素食就是最大的无畏布施。一日不吃肉,天下杀生没我分。

十三唯证方知 佛言不虚

王凤仪老善人说:“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象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象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经论里面讲的道理,经论里讲的方法,经论上讲的境界,永恒不变。谁知道?学习,契入境界才知道,不契入不知道。基本上所有的佛经最后四个字是:“信受奉行”。这个“行”,就是要去真正在生活中做到,才能获得真实的果报。“行”就是证入佛经的境界。古人云“唯证方知”,证就是契入,你要不证,你的“知”是听说的,是传闻;不是自己知道的。

佛讲的善因、善果,我们有没有证实?佛讲的施报,这是讲最小的、最浅显的,财布施得财富。你要亲证,你才知道佛讲这话不假。为什么?我布施财,果然得财富。唯证方知!这是佛法里最小的,最浅的。像教什么?教幼稚园,还不是教小学,这是教幼稚园。你真做,真的这个果报现前,你求果报,果报现前,你不求果报,果报也现前。就像你种个桃子,我并没有心里想著将来要结桃子给我吃,他自然长出来。你期望他长出来,他长出来,你没有想到,他还是长出来。真的很少人去做。少数人去做,他做了之后,是不是跟佛经上所讲的一样?没错。舍财得财。真的,他无论做哪个行业,年年得财,得的财富比舍的还要多!唯证方知,佛言不虚。

总而言之,明白了福禄寿命理守恒定律,你就会趋吉避凶;就会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要真正在生活和工作中落实这些道理,才能获得殊胜的果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信者有福,行者得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