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与使命

富强:国富民强 国泰民安 国强民富历来是国人的美好期许,道教早在创教之初,就提出了[助国]、[保国]

富强:国富民强 国泰民安

国强民富历来是国人的美好期许,道教早在创教之初,就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决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则说:[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这里的[助国]、[保国]指的是以某种方式来协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其目的就是期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足。道教对价值观[富强]的祈望由古至今一脉相承。

民主:人民至上 权责共担

道教宫观的管理制度,体现的就是民主原则,住持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道众来自十方、去至十方,只要遵守戒律均可共住,平等劳作、同苦共难,体现了道众间的民主身份,在道教,民主这一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

文明:彬彬有礼 仁德有序

那些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行为就是人类文明,全真教在立教之初就遵循苦己利人、先人后己,勇于担当的精神。重阳祖师在《金关玉锁诀》中要求道众[第一先须持戒,清净忍辱,慈悲十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其中的忍辱负重、与人方便等全真教义,实质就是体现了[文明]这一价值观的特征。

和谐:多元包容 以和为贵

全真教倡导三教合一理念,既融合儒教的伦理仁义、佛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清静无为,三教平等融合,不独尊一家。其最终目的是[全三教之真]。《金关玉锁诀》有云:[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重阳祖师先后在胶东地区建立了五个以[三教]为命名的组织,如[三教平等会]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圆融和谐]的主旨。另外近八百年前,丘祖更是通过万里西行创下[一言止杀]的丰功伟绩,祖师敬天爱民、慈悲济世的胸怀至今受世人礼赞,上述种种无不是对[和谐]这一价值观的回声响应。

自由:海阔天空 任我驰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是指不被外力所主宰的自由状态,叫做[莫之命而常自然]。相对自然来说,[自由]的概念则更多指向自然人的权利,但是不管何种状态,都是统一在[道]的范畴之下。能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之人,心灵必定是自由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种放下羁绊得到的心灵放空是无限自由的。在这里,自由不仅是道教的哲学向往,也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

平等:众生平等 自尊自然

众生平等的思想在《道德经》中有多次提及,[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指人人平等;同时又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众生平等、万物和谐。回到当下社会,人们虽有岗位职业之分、民族地域之别,但在人格、尊严上是生而平等的。所有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协作,互通有无,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序完整的有机体。

公正:公道在心 不偏不倚

法治的跟本是公正,公正的目的是惩恶扬善,《太上感应篇》开篇就是对[福祸果报]斩钉截铁的论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而且明确指出[行善]是得道成仙最重要、最现实的办法。在这一惩恶扬善的过程中,党纪国法界定了善恶的分野并用法律捍卫之,而道教则以戒律和果报约束之,国法和戒律相得益彰,体现的正是[公正与法治]的价值观。

法治:章法有度 自成方圆

法治要求人民遵法守法,依照法而行,这样社会的秩序、公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同时每个个体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道教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应当:[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这当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与现代法治精神内在一致的。而道教戒律《初真十戒》的[第二戒]即为“不得阴贼潜谋”,要求道教徒不得暗行徇私枉法之事,强调了遵法守法的重要性。

爱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早在创教之初就提出了爱国主张,《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决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这里的[助国]指的是以某种方式来协助国家治理,主张用自身行动践行爱国情怀。《太平经》卷四十九还指出:“上士得吾道,可为国良臣”其中有两层涵义:一是得道之人,有成为国家良臣得能力;二是即便得道之人,亦须做有益于国家的人。

敬业:恪尽职守 乐业奉献

在道教神仙种类繁多,而各行各业的守护神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此类神仙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历史上对该行业有着突出贡献之人,如道教药王孙思邈、鲁班仙师、车神奚仲等。其中,奚仲本是夏朝的工匠,据《吕氏春秋》记载:[奚仲在夏禹时期任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他因为发明马车的突出贡献而被尊奉为[车神]。对行业守护神的尊重和崇奉,正体现了道教对敬业、乐业精神的鼓励和肯定。

诚信:以诚为本 以信立人

道教把诚信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加以提倡。以《道德经》为例,关于诚信就写道[言善信],是说话要诚实守信;又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诚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人若缺乏诚实不守信,别人就会很难再信任他,此外还有[轻诺必寡信]等。在《积功归根五戒》《老君戒经》等戒律当中都强调了不得口是心非,妄语、绮语等,要求人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以诚信立人。

友善:推己及人 善心善行

谦让友善,先人后己是道教指导人与人相处的一贯准则。《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情操,与人交往中要[心善渊][与善仁],意思是心胸要如深渊般大度,同人交往中要秉持仁慈爱护之心,还提倡要[以德报怨]。道教徒每日念诵的早晚功课经中收录的《邱祖忏悔文》在文章后面写道:[愿弱己饶人,潜忍忿怒。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都是道教对友善这一准则的完美阐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