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抚司署正门
元、明、清各朝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到现在"土司"一词已存在了一千余年。
土司制度不仅巩固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权力,还能更好地保证地方的长治久安。
当时中国封建王朝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利用当地酋长以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分别授予官职,准其子孙相继承袭,管理各自辖区大大小小事务,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云南地处边疆,地域辽阔且族群复杂,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土司数量最多,存续最久的省份。
尤其在边境地带,土司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到今日都能依稀在百姓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中感受到。
让我感受土司文化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孟连宣抚司署。
传承千百年的土司文化
宣抚司署议事厅
孟连宣抚司署和其他的土司建筑大为不同,因其在清代被焚毁,直到1919年才完成重建,所以它的建筑特色融合了傣、汉风格。
古老的建筑往往透出的是悠长的历史文化。在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
当时勐卯朝中的四位大臣兵分三路进行南迁,于是在西南边的河谷平坝寻找到了新的居地 ——孟连。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在孟连设置了木连路军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始建孟连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了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辖区广大。
议事厅近景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贡象入京,受封宣抚司世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将地处边境的孟连宣抚司定为“经制宣抚司”,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即今澜沧)辖治,颁给“云南镇边直隶厅世袭孟连宣抚司印”。
到了民国,始称澜沧县孟连宣抚司。从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共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袭。自明至清,刀氏土司在南垒河西岸金山东麓为世族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内城”,也就是现在的娜允。
依照傣族旧制,山城娜允被严格划分为上城、中城、下城以及芒方岗、芒方冒两个寨子。如今保存下来的有上城区的宣抚司署、上城佛寺和中城区的中城佛寺。
于傣汉特色建筑中寻找土司文化历史
宣抚司署导览图
除了历史文献资料,如今最能走进土司文化的方法就是近距离感受当地的土司建筑和细致观察土司遗留下来的文物。这样才能亲手触摸到它们曾经的辉煌和历史变故中的种种痕迹。
堂门
宣抚司署内景
宣抚司署坐落在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即娜允古镇的上城区高地上,步行13级石阶到二叠小歇山式飞檐斗拱门堂,堂门两旁种植着许多四季常绿的灌丛植物,灌木丛中还穿插种植着各色花卉,多彩的花卉们在烈阳下各相争鲜斗艳。跨身进入堂前,左手边是司署景点询问处,穿有傣族服饰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为游客讲解各种问题,右手边则是包裹存寄处。
议事厅
宣抚司署内景
径直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阳光下熠熠生辉的8根金色门柱,非常耀人眼球。
与门柱相互对应的是两旁枝叶繁茂的棕榈树,棕榈树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非常适合四季观赏,再往前走就能看到长约23.2米、宽约16.1米、高约10.2米,建筑样式为三檐歇山顶干栏式的议事厅,整体规制宏敞,简洁气派。
议事厅是当时的领导者们处理大大小小事务进行议会的地方。一楼建有6排共47根的金色干栏柱,每一根柱子藏在屋檐下,乍一看虽然没有金色门柱那么金灿夺目,却隐隐透出了温润的色泽,让人感到简洁悦目。
议事厅一楼
房檐雕有立体的展翅金鸟,两旁配着形式规整的金色祥云图和栩栩如生的金色花叶,让整个建筑散发生机盎然的气息。
大厅的侧面放着几架少数民族风格的木鼓,配上精致小巧的绿植盆栽,让整个大厅看起来不再死板转而充满活力。
房檐雕饰
登上二楼,直接就能看到端立于屋子最前方约1米多高的龛台,这就是土司的“宝座”。
宝座两旁高竖旗帜和仪仗,看上去威势庄重,其中两柄镶嵌宝石的金伞尤其引人注目。
后花园
土司居所
沿路穿过议事厅后便到了后花园,此处多种植热带植物花卉,每到傍晚时分,彩霞渲染了整片火红的天空。
洒下的光晕透过了竞相争艳的每一朵花儿,这时候的后花园像极了羞涩的姑娘,是那么多情,不止惹人疼惜更让人不舍离去。
土司居所
土司居所
正厅通过小拱桥与议事厅相连。这里便是刀氏土司及其夫人们的居所,左右厢房为一楼一底硬山顶建筑,采取沿廊式对称,与正厅浑然一体。
同议事厅相比,正厅显然华丽许多,无数根金柱与檐下精雕细刻、繁复瑰丽的金色斗拱相互辉映,衬着褐红色的木楼,使得“金色王宫”的称号名副其实。
文物史料
在厢房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清代朝廷赏赐的青蓝色底绣蟒袍和黑色丝缎六品朝官朝服,还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云南还有很多土司家族的历史,只有亲身到当地去触碰它们,倾听它们,观察它们才知道它们曾经的辉煌和历史变故中留下的种种痕迹。
这让人不禁感慨:土司文化即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也展现出了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
图片来自独游闻风的博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