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经表》附《通经表》二卷
清·洪亮吉撰
霞绍晖校点、李文泽审稿
清光绪五年授经堂重刊本
编者简介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别号藕庄,晚号更生居士,常州阳湖(今属江苏常州武进区)人。四岁从母学《毛诗》《鲁论语》《尔雅》等。年二十,与黄景仁、孙星衍、杨伦、赵怀玉、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二十六科试一等,补增广生。以馆谷不足辞,入朱筠府,结识戴震、王念孙、邵晋涵、章学诚等,相与规摩,学力大进。应毕沅招入秦,与孙星衍相与激荡,学益博。乾隆五十五年应试,钦定一等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修撰。嘉庆二年,命在尚书房行走,因谏言被罪,流放伊犁。归卒。著有《春秋左传诂》,《公羊榖梁古义》,《六书转注录》,《汉魏音》,《比雅》,《弟子职笺释》,《传经表》,《通经表》,《四史发伏》,三国、东晋、十六国等《疆域志》,《西夏国志》,《北江诗话》等。事迹见《清史列传》。
内容简介
《传经表》附《通经表》二卷,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是探究两汉三国时期经学传承及经学流传情况的集大成者。该书上溯孔子,下至三国,分《易》《诗》《书》《礼》《春秋》五格,大致《易》由孔子十五传至刘轶,《尚书》由伏生十七传至王肃,《齐诗》由辕固七传至伏恭,《鲁诗》十五传至许晏,《毛诗》十六传至贾逵,《韩诗》六传至张就,《左传》十九传至马严,《公羊》十三传至孙宝,《榖梁》十一传至侯霸,《礼》由高堂生六传至庆咸。其内容略辑为三:一是有师承渊源且专治该经之人,一是传习该经然其师承无可考者,一是兼通数经者,则以附录存之。此表体例完备,内容充实,遍考两汉五经授受源流,详证其师法家法之异同,较之前人表谱之作,优点甚多。继之者如赵继序《汉儒传经记》、周廷寀《儒林传经表》,皆宗其例。毕沅《传经表补正序》云:“较明朱睦㮮《授经图》、国朝朱彝尊《经义考》师承所录,详实倍之。盖周秦汉魏经学授受之原,至此乃备也。”所不足者,其收经师,偶有漏略,如《后汉书·儒林传》确载任末“少习《齐诗》”、景鸾“能理《齐诗》”,其“《齐诗》”则栏未收;又《后汉书·儒林传》载召驯、杨仁习《韩诗》,其“《韩诗》”栏失此二人,皆其疏也。失考者亦有之,如《后汉书·郑玄传》明文郑玄师从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而洪氏将郑玄归入《毛诗》,亦失其考。
《传经表》二卷附《通经表》二卷,本为洪亮吉撰,光绪三年会稽章氏刻《式训堂丛书》收录,标注《传经表》一卷,《通经表》一卷,以为毕沅所作,误矣。毕沅为汪大钧《传经表补正》作序,明言“《传经表》者,阳湖洪氏稚存所著”。后张寿荣辑《花雨楼丛抄》(刻于清光绪九年),袭章氏之误。归安钱恂抄本仍署“镇洋毕秋帆先生纂”,且将自序款识落为毕沅,则《传经表》署名毕沅,由来已久。自洪亮吉曾孙用懃光绪五年刊授经堂《洪北江全集》,方署名洪亮吉,兹所收即此。
亮吉自序称“作《传经表》一卷,其师承无可考者,复以《通经表》一卷而缀之,而通二经以上至十数经者,咸附录焉”,然今本《传经表》二卷,附《通经表》二卷,与亮吉自序所云不符,或其曾孙用懃为之耶。(霞绍晖)
书影
原文见《儒藏·史部·杂史类》第二册
《传经表》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