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稻盛和夫
领导者的意愿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全体员工的意愿累积起来,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我们没有必要把经营理念想得有多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简单,自己从心底相信才能称为理念。
之前,我阐述了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100到+100”。
“心想事成”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
01
到底什么才是“心想事成”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
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在这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
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我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02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佛教有“因果报应”之说。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即因果报应中的“因”。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
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
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03
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
虽说“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正因为如此,即便我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
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上了年纪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看看他们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
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短则10年,长则30年,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总之,如果纵观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
04
宇宙自有一股力量
你在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可以称这股力量为“宇宙的意志”。
如果顺着“宇宙的意志”产生的潮流而动,我们的人生就会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逆着这股潮流而动,就必然走向没落和衰退。
所以要让世间万物更加美好,抱着这样的利他之心、关爱之心不懈的努力,那就是顺应了宇宙的潮流,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相反,憎恨、嫉妒他人,只想自己占便宜,充满利己之心的人,他们的人生将越发糟糕。
贯穿整个宇宙的所谓“宇宙的意志”,充满着关爱、真诚以及和谐,它要让万物都各尽其能,让整个宇宙都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