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虽然形式上是一种竞技活动,但从它的本质来讲,却不是单纯地论输赢、比胜负的竞技,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它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可以说,在围棋这个似小实大,可以小中见大的黑白世界中,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现实化和大众化。
01
静与动
围棋中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古代,“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是至高无上的。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末期,大多数哲学家都在宣扬“天人合一”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易经》的第一卦叫“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易经》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就间接地说出了天与人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历来都主张人在生产活动中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也要和睦相处,认为只有达到了天人同构、天人一体,才能够天下太平、万事如意。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宇宙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独特的观点,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家知道,围棋的棋子只分为黑白两种颜色,远远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绚丽多彩。然而,正是这朴素、普通,反差较大的黑白两色,象征着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和“阳”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棋子之间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差异,没有丝毫的尊卑高下之分,这也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的哲学思想。
黑与白虽不是最美的颜色,但在融入那片黑白的世界里,反而孕育出许多色彩缤纷的绮丽来。围棋子落在棋盘上,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由于子与子的衔接, 使他血脉相连一旦活络起来,却是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动则有形,静则无形,一步步走下去才会扎实稳妥,人生亦是如此,动静相宜才能走的踏实。
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如果能很好地领悟围棋中的和谐思想,能够很好地把握棋局中的平衡,那就说明对围棋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02
厚与薄
围棋中的客观规律
凡是世间事物,都有它的内在规律。围棋的规律也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既不能人为地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只是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围棋的对局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来,这些变化绝不是数字上的简单增减,而是反映了围棋的内在规律。
对局中,双方的棋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个体到整体,棋子之间既有矛盾,又有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虽然棋局的形态是千变万化,但却是非常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成为了围棋的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
思路敏捷的人,落子迅速,处处争先,棋形有薄弱之虑。稳重沉着的人,步步为营,脚步踏实,棋形厚实,却有落后之忧。在围棋的世界里,棋薄而走在前端的有之,棋厚在后追赶的亦有之。棋薄,先声夺人,尽得先机。棋厚,储蓄力量,拼劲十足。薄取轻盈弃呆滞,须忍舍弃之痛。厚取扎实弃浮华,须耐拙钝之愚。能轻而不浮,重而不沉,则知厚薄矣。
唐代国手王积薪在其所著的《围棋十诀》中讲到了以下十条:
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这十条棋诀,同样精辟地概括了围棋的基本理论,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围棋中的客观规律。
03
得与失
围棋中的辩证法
辩证法被认为是东方哲学思想的代表。围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满了辩证法。由于围棋的辩证色彩非常浓郁和强烈,以至于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起来,人们就偏爱地把它称之为“辩证的艺术”。
在围棋的对弈过程中,局部与全局、优势与劣势、进攻与防守、实地与虚势、厚形与薄形、死棋与活棋、先手与后手、轻灵与滞重、取得与舍弃等等,都体现着辩证法的艺术和魅力。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和谐共存的一面。虽然相互之间的性质各异,表现不同,但却又互相关联,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其实质都包含着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
初学围棋,最喜欢的是吃掉对方的子,最不乐意的是自己的子被别人吃掉。可是许多时候,子不被吃掉,反而会成为累赘,往往要救几颗子,却要花更多子投入,使得子的运用效能大减,反而损失不少。这里的小得,却是它处的大失,有时明明可救的子,故意丢给对方吃,反而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在得与失的境域里,较量的可是博弈者的气度和境界了。
这样的辩证思维是我们每一位喜欢围棋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如果我们站在辩证的角度来看围棋,还会得出 “围棋既古老又年轻;围棋既简单又复杂;围棋既精确又模糊;围棋既文雅又激烈;围棋既争斗又和谐。”这样一个充满辩证法的结论来。
04
有与无
围棋中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思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的思维按其运行的方式来分,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而围棋对弈正是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棋手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局中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有敏锐的大局观,无论棋局多么复杂,只要你全局在胸,牢牢地把握住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下棋,移动棋子的表面是手,发号施令的是心。以平常心来奕棋,心中毫无压力,自能无牵无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以无心来行棋,不知心之所处,亦不知压力所在,心即棋,棋即心,心棋合一。这段从“有”到“无”的心路历程,其间充满了无数的艰辛。许多人一辈子也渡不到彼岸的。
“黑白演绎如世事,纹枰对弈悟人生。”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就有了“棋如世事”和“人生如棋”的说法。人们常把“学棋”与“做人”联系在一起,把围棋的棋理看作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围棋中蕴含着人生的哲学。
下棋要懂棋理、走正着,才不容易失败;人要有道德、走正道,才不致于堕落。下棋要有大局观,思路要清晰,意图要明确;人生也一样,要有长远规划,要有自己的既定目标。下棋不能够贪心,做人也不能忘乎所以。
急与缓、捉与放、多与少、对与错,会下围棋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这看似简单的黑白世界中,确实是蕴含着许许多多深奥的哲学道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围棋能够使我们在休闲娱乐之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让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
围棋的胜负世界,蕴含着悲喜参半的结局,象征了人生中的逆境与顺境。当失败与成功相互交替,不断在人生的剧场中上演,如何坦然面对胜负成败,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气馁的奋斗下去,就成了值得学习的课题。
下过的棋无法悔棋,就像时光不能倒流,但我们可以借着一盘又一盘的棋局来体悟人生。人生如棋局,只要你愿意努力往前着手,在棋局之外,一定还有新的局面等着你去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