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氏家族
新垵邱氏诒榖堂是新垵邱氏的总祠堂。邱氏家庙大门两侧的对联,记述着先祖源流从何而来:枕文山还忆龙山远脉,对溪水转思沂水源流。这就是邱氏的渊源介绍,邱氏族人很早就定居新垵,据说是在唐朝末年,几经辗转,从中原来到闽南,定居新垵。
新垵村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坐落文圃山下,是海沧古民居较多的地方。海沧古民居是厦门乃至福建省最典雅的古民居,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人文特质。海沧区拥有许多品位高雅、建筑技艺精湛、蕴涵丰厚人文历史的闽南红砖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分别位于海沧街道如莲塘别墅,院前如颜氏大厝,芦塘如棣萼楼等。而海沧的新垵、霞阳则形成了古民居群。它们不但荟萃了建筑艺术精华,还蕴涵了许多人文历史。据记载新垵、霞阳有数百座古民居,分别有燕尾脊、马鞍式等不同风格。
诒榖堂亲情连海外
新垵邱氏滨海而居,居住地位处九龙江下游支流新江河畔,这里是厦门西港马銮湾南侧,1958年兴建马銮海堤之前,新垵村门口即海洋,水路直通外洋。特殊的地理人文使新垵人成了季风和海洋波澜的子民,造就了“弄潮儿”的性格。
清末民初龙山堂名人邱扬阵是新垵人
由于族群中强调文化传统教育,所以新垵子弟亦是理学的子民。他们行走海洋如平川,自古就善于凭借海洋创造财富,特别是创业海外,源源不绝地把海外挣得的血汗钱流返故乡,变成井然有序的大厝。
邱氏族谱的书影
根据邱氏族谱记载,早在元朝时期,族人邱毛德就已经扬帆南洋。此后,新垵邱氏海外创业者不乏其人,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新垵人也不畏海禁,闯荡海洋,经商海内外。正因为凭海经商,所以富甲一方,族群富有,穿梭海内外,自然更感恩祖宗恩泽,凡子孙有出息者、财富丰厚者,依宗法可立小宗。因此在新垵,邱氏除诒榖堂宗祠外,还有裕文堂、仰文堂、思文堂等十三座宗祠,这些宗祠风格各异、极尽工巧,许多都是在清代时期用侨资修建。但如果说邱氏祠堂最宏伟壮观的,当属马来西亚槟城的龙山堂。
清末民初龙山堂名人邱扬阵是新垵人
马来西亚槟城邱氏华侨和祖地海沧新垵的历史渊源深远。早在元代,新垵邱氏族人就从“家门口”渡海下南洋,明代大量族人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在槟城生根繁衍,人丁兴旺,形成庞大的邱氏宗旌系。清代,海外邱氏族人思乡心切,在马来西亚槟城打石街附近建造宗祠,完全按闽南古厝风格进行建造。海沧新江邱氏源自泉郡龙山,为了表示不忘本源,把宗祠称为“龙山堂”。自此以后,槟城的邱氏族人,婚礼庆典、迎神赛会都在此举行。
龙山堂大殿
龙山堂牌匾
清代道光年间,财力雄厚的邱氏族人决定扩建龙山堂,他们特地聘请闽南的石雕、木雕、砖雕等能工巧匠赴槟城,前后历经十三年,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龙山堂。据说,龙山堂经两次建造,1901年竣工后不久,忽遭大火,烧毁殆尽。但龙山堂的诸董事并不气馁,于1902年再次兴工重建,两次建造费时长达十三年,耗资巨额难以计算。龙山堂建成之后,海外邱氏宗亲对祖地海沧新垵的思乡之情更切,两地宗亲常有来往。
台湾编撰的杨氏族谱
几百年来,龙山堂的邱氏族人对祖地海沧新垵一直怀有深情,许多人把海外挣到的巨额财富汇进祖地建造漂亮的民居。不仅如此,20世纪末,旅居海外的龙山堂邱氏族人得知祖地将复建“文革”被毁的正顺宫,拨巨款重建新垵正顺宫。
祖德流芳匾额
在槟城龙山堂,历史上的名人邱天德、邱菽园、邱汉阳、邱扬阵、邱四方、邱照仲、邱善佑、邱有益、邱继圃等无不与祖地海沧新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现在老一辈的新垵人都能讲出许多关于龙山堂的故事来。
邱姓源流
新江邱曾氏以龍山曾氏,唐团练副使曾延世为始祖。
新垵村的邱氏从曾姓而来。
据《新江邱曾氏族谱》载:居住在厦门岛曾厝垵的曾光绰第5代裔孙曾明,避乱从鹭岛曾厝垵迁同安十八都山平洪(今东孚山边洪)入赘邱家,传三世正发(字元忠,号述德)先以曾姓,为里役正式改为邱姓。
新垵邱氏诒榖堂石碑
三世大发虽被乱党杀害,但生有一个儿子名胜宗,胜宗生广良、广温、广忠。广良裔孙居柿宅,分派宅房;广温裔孙居海墘,分派海房;广忠裔孙居墩后,为今墩后房。
新垵邱氏族谱
三世正发生进宗、玄宗。进宗裔孙后分派田房,玄宗裔孙后分派岑房。海房传到六世分为六房:海长、海二、海三、海四、海五、海六,海六房传到l2世时就终止了。墩后房传到七世时分出三房:井房(文容公派)、梧房(文富公派)和松房(文渊公派、文绰公派、文翰公派);传到八世时,又分出门房(世敏、世毓、世科公派)和舆房(世畴公派)。新垵邱姓有“五派、九房、四角头”之说,“五派”既宅派、海派、墩后派、田派、岑派;“九房”既宅派、海派、门房、屿房、井房、梧房、松房、田派、岑派;“四角头”分别为其一岑、田、松房,其二为门、屿房,其三为梧、宅、井房,其四为包括海长、海二、海三、海四、海五的海墘角。
新垵村邱姓裔孙已传至27代,人口约有7000人。自八世始,昭穆为“ 圭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赐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今已到“家”字辈。新垵邱氏裔孙遍及海内外,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槟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台湾。
邱姓族贤(选录)
邱忠波
邱忠波(1830—1892),清朝新江19世榕房人,字如松。咸丰二年(1852年)南渡新加坡谋生,先后与人合伙开设长和商号、万兴号。他的商务范围很大,涉及霹雳州的锡矿、西贡仰光的舂米机器,1875年集资150万元自创万兴轮船公司,航行于香港、槟榔屿、上海、宁波、厦门等地。1876年,与林永庆等合伙经营安美轮船公司。1879年,万兴轮船公司成为新加坡最具实力的华人商行。1880年,他的“漳福建号”在厦门被英国驻厦领事翟理思扣押罚款。他向上海最高法院提出控告,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其商务范围含霹雳州锡矿,西贡、仰光舂米机器。曾给中国的海防、水灾等捐款,获清廷授侯选道加三品衔。
邱明昶(1873—1945),清末民初21世新江海长房人。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华人金融业的先驱之一。1906年孙中山来到槟城组织槟城同盟会,成为槟城同盟会的最早会员之一。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历史上著名的“庇能会议”。策动了1911年惊天动地的“广州三•二九黄花岗之役”。1910年由陈新政、邱明昶等人创办《光华日报》,是槟城华侨最早的革命报。1917年又创办“钟灵学校”。捐资鼓浪屿中山图书馆,被推选任董事。投资厦门中山医院、中山公园和码头的建设。和友人在厦门创办“万记行”做进出口贸易。以自己和家属的名义,在厦门开办“明昶公司”,经营欧美货品及家具。厦门沦陷后,返槟城。抗战胜利后,参加纪念孙中山大会后跌伤,不久与世长辞,享年73岁。
邱菽园
邱菽园(1874—1941),清末民初新江惠佐20世岑房人。原名德馨,字湲娱,号菽园,别号绣原、啸虹生,晚年自号星洲寓公。曾考中举人,后返回新加坡,1897年继承百万遗产。无意仕途和经商,以诗会友,创设“丽泽”、“会吟”文社,成为东南亚华侨文坛领袖。先后创办《天南新报》、《振南日报》,鼓吹维新。并与林文庆、陈合成合办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女学。1906年后,被尊为“南侨诗宗”。著有《菽园诗集》、《菽园赘谈》、《啸虹生诗集》等。
邱韵香
邱韵香(1888—1977)女,新江人,出生于台湾嘉义。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据台湾,父亲邱缉臣举家内渡回到海沧新江。邱缉臣是清朝的贡生,是一位爱国诗人,留有《丙寅存稿》诗集。韵香在父亲的影响下,博览群书,能诗善赋,诗词有李清照之气,书法亦自成一格。嫁入霞阳杨文升家后,邱韵香将住所命名为绣英阁,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的追求,著有《绣英阁诗钞》等。年近而立的韵香曾因陈嘉庚礼请,为其妹教学。邱韵香还精研医理,曾用诗记录了对医学的理解,如诗作《论医五首》,不惑以后,“寓厦行医”。
邱氏家训家规
不凌绝顶,不知天高。不临深谷,不知地厚。
吾氏子孙,务必谦恭。年不重来,季无双春。
日当自勉,时不待人。时光无情,只争朝夕。
少年励志,自强不息。夫当雄飞,力戒雌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疆辟土,立业建功。
志安天下,自当先行。志趣远大,硕果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