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陈琦按: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种艺术媒介究竟有多大的表现潜力。当一个艺术家,用你熟悉的媒介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时就给这门艺术增添了历史维度和文化厚度。正是有了丢勒、伦勃朗、戈雅、马蒂斯、毕加索、莫兰迪等艺术大师的别具一格的铜版作品,才使得西方版画内蕴醇厚又熠熠生辉。
艺术家的创造力决定媒介的表现力。雨曈才情迸发极富本体质感的作品,无论木刻,还是水印都是最好的例证。水印水刻艺术璀璨的明天在于今天我们手中的创造,愿与大家共勉之。”
——陈琦
源远流长的水印木刻技术
水印版画是个小众且门槛很高的学科,爱好者们大多会因为他的迷人呈现被吸引,当想尝试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又因为繁复的流程或者忽略掉的微小细节而止步,加上它本身存在的悠久历史,渐渐地水印版画便成为一种神秘又颇受敬畏的语言。
水印版画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伦敦博物馆的中国水印版画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的 《金刚经》 扉页画 《说法图》 是世界上现存有年代可考最古老的一幅木刻画。
唐代咸通9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页《说法图》
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由明代传入日本,对浮世绘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版画史上超越前期、影响后进的登峰时期,这个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代表作有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清建立了众所周知的水印木刻版画印制商号荣宝斋、朵云轩。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印版画又有了极大的发展,
江苏水印版画在60年代开始崛起,对中国现代版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而延续至今,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成长为当代版画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版种。
黄丕谟《瘦西湖之春》28×39cm 水印木刻
我的水印木刻之路
如开篇所讲,学习水印版画门槛很高,“白纸”一张的我自然不能上来就会。‘白纸’源于我是枚跨专业选手,本科毕业于美院油画系三工,纯粹的现实主义表现油画方向,研究生才拜入水印版画领军人物陈琦老师的门下。多年直接涂抹的作画习惯需要转化为另一种不熟悉且限制性很多的语言种类,着实让我绞尽脑汁。
张雨曈《the mark has been made》
182×275cm 木刻油印版画 2014年
老师先让我体会什么是 “木性” ,最初对木板的粗浅感受只停留在打磨后的细腻触感,亦或刷过淡墨呈现出漂亮不可能重复的花纹上,再后来 走刀入木,听到不同音色的咔咔声,就能判断刻的方向对错 ,就这样我的触角一点点张开,也为后面做作品时候中画面微差不到一毫米的走线,油墨、水墨浸入木板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带来的变化差异,及感知一切的细腻奇妙体验,做足了铺垫。
张雨曈《can you see them all》
木刻油印版画 184×244cm 2016年
了解了“木性”这个词,恰好符合我对陈老师及其作品的感受,都是粗一眼看上去没什么,但相处久了,画看多了,自然就理解和体会这个词冰山下面的巨大内涵,也会越发的惊叹和喜欢。
油画的学院派全因素的训练是我的根基,如果再提素描学习,那更是从幼小开始,绘画的动作和观察方法早就溶进了我的血与骨,版画作品研究的方向,自然源于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木刻与水印版画的绘画性表达。
张雨曈《浮动(二)》92×92cm 木版油印 2014年
我出生在黑龙江,中国的最北方也是日照时间最短的区域,昼夜四季分明,开阔凛冽和骄阳酷暑都会出现在自己周围,这些自然界的变化对于我的情绪和性格都有一些调和的作用。源于地域影响,我的黑白木刻创作状态 更多偏向本能,强调理性的感性显现。
我选择沉浸式的创作方式,用音乐、思考、自我对整个宇宙的认知和完全的身心投入与输出,来进行衍生式的创作,每天的不同状态既要流淌在音节里又不能破坏最终的大篇章,拒绝复制型传统版画方式,让每一笔都是崭新和紧张的。
张雨曈《浮动(三)》 92×92cm 木版油印 2014年
想象一下,艺术家卡普尔的 《坠入地狱》 那件作品,地面用 一种吸光黑颜料涂了一个黑洞,看似深无止境没人敢靠近 ,面对一块两三米的黑色木板面,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畏惧,性格属性驱使我大胆的去开一刀再一刀,反复去静静观看,审视我设立的标准,再继续横冲直撞。
这样的有序的行进和无序的偶然碰撞出方向不等的缠缠绕绕,最终呈现出一个巨大能量场。与以往黑白木刻消减维度不同,利用有别于传统的工具、刀法、程序,呈现出更加神秘、细腻、深邃的亲临感,唤起人们对常性与偶然性的判断;完全手工木版刻印,带去原始与智能时代的深度思考,当你不停追寻,答案也许已经流淌。
张雨曈《Crush No.3》 184×122cm 椴木板综合 2019年
我的水印创作方式相比较木刻油印更加理性,源于两方面,一个是版种本身的不同带来的工作流程的必然区别,水印版画制作过程中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并更加细微,比如室内的温度、湿度、闷纸时间、上色浓淡、压印力度等等。
每一处看似微小的处理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而这个结果除了凝结了大量的经验外,余下则全是掌控力如何的表现,一旦随意,这之前的工作必然化为泡影;另一个原因则是,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和对版画与当代艺术的认知,大面积的感性式输出,那种流淌式创作已经不够满足我的控制欲,我设想建立更多的规则,未来进行有关当今世界和人类问题的更深度探讨。
© Giphy
就水印版画的自身材料属性讲,半透明的纸,喷湿的板,潮湿的空气,水性颜料,水印效果,可谓一切“水性”的过程,使它的呈现十分轻盈灵动。偶尔的意外操作会带来细细的小颗粒;有时候会有用力过猛带出来的木质波纹;控制干湿,同样可以会有一种刚柔并济的和谐冲突。等纸面湿气挥发后,又是另一种温润的画面呈现。
再以传递的观念角度讲,有种说法认为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字画, 实质也是在读取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信息 ,现在用一个两千年演化而来的技法做作品,传递发生于当下事物的信息。要么是用新的视角,要么区分于他人他时代的气质。
版画里面的绘画性和情感的感受力的交融衍生,这样出来的作品会达到更加丰富和出人意料的融合,而对于作品的个人风格问题,我全然没有考虑,自认为自我风格和他人眼中的我一定不同,这种不同即有观念上理解的偏差,也有一定的人性感知上的距离。
曝光本质的X光系列
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个特别契合的内容载体——x光系列,物理学领域和对人类的贡献无需赘述,我更感兴趣的是医学和安全检查方向的运用,它能探寻到表象内部的本质。 不论什么或谁被x光穿透后,它的表象和内核全部被公平曝光,秘密一览无遗。
再美丽的皮囊,其本质也是一副骷髅 © Giphy
自古人和动物会利用这层皮囊去保护或者伪装自己以求更好地生存,但当判断不了的属性出现时又强调暴露真实才能带来群体的安全,这个逻辑x光也就从医疗运用拓展应用到了安全检查设备,屏幕那头可以清晰看到你包里甚至身体里是否藏了哪些东西, 不论您什么身份都无法享受特权而逃开,一种没有隐私的公平。
张雨曈《underthe skin no.1》
30×30cm 水印木刻版画 2015年
人总是相信眼见为实,但看不见的部分可能才是真的。 正如我起的作品名字,也就是 《under the skin》 (皮囊之下)系列,和我一直在艺术探索中专注的‘求真’异曲同工,而x光片本身显像的透明叠层质感和严谨的造型,似乎局部有些古典油画作品里面的柔化边缘的处理,微妙的过渡关系及那种有意控制下的华丽与迷人,这些恰都是我要的。
张雨曈《under the skin no.2》
30×30cm 水印木刻版画 2015年
接下来是制作的过程,这套作品的特点在于区别开传统的分版方式,就像我说的 追求绘画般的细腻过渡,那么分版就不能有硬边感 ,否则出不来一种柔软和灵动,所以我采用更像油画或者说更刺激的方式—— ,也就是说所有的分版全部集中在一块木板上面完成,刻掉一版,印一版,刻结束,木板也就消失到绝迹。
这种方式要求更加集中精力,同时,分版要更加清晰画面的叠加关系,我采取完全用眼睛观察,借助学院所学严格的全因素造型训练和古典知识区分空间和层次,简单说是
调动视觉的综合审美经验去概括出画面的叠加分布
(有点像画素描),脑里兼顾着类似ps滤层一样的概念并行。
这一点也得益于读版画研究生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更加立体和统筹的“套版”思维方式,即可以把一切图像拆分成层。这样紧张的行进,因为没有机会可以修补或夹层,一步错将满盘终止。很难,但也是最大的乐趣所在。
张雨曈《under the skin no.4》
30×30cm 水印木刻版画 2016年
刻的过程,除了师门所学的块面晕染外,同时利用木刻语言的疏密区分,丰富画面,然后一层层刻印。上色对于我算轻松些,会考虑哪里需要干一些,使其出现小颗粒,正巧表现x光片内的骨密质的颗粒质感细节;哪里需要更加湿润,呈现半透明的效果,增加迷人的画面感;套印上色每层的颜色比较细微,每一版可能有好几个微妙的层次,这时候运用色标这个小技巧,准确记录下来每一版的颜色。
就这样按着工作计划执行,直到最后一个严谨的环节,画面呈现。水印版画的确很难,不论逻辑思考还是实践,过程确实跌宕起伏,失败总是家常便饭,但结果带来的惊喜让人欣慰。和做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经常失望的时间多于惊喜的时间,但是惊喜也会刹那间营养你所有的细胞。
张雨曈《under the skin no.5》
30×30cm 水印木刻版画 2016年
追随老师学习多年,养成了这种理性高效的工作方法,无论整个工作的统筹还是具体拆分实施,甚至每一步骤的前后顺序、时间节奏分配等等,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多花点时间在行动前面思考,再去实施,真可以事半功倍。
我活在当下,面对当下,虽然竭力保持距离,但我还是会被以后的人们定义为这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家。
当代艺术没有确切的准则,成功和失败就像是希望和绝望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
,希望着去经历失望,快要绝望时想想最初的希望。
© Giphy
互相理解只是一个文字理论上的概念, 艺术创作与个人风格表达不可能完全被感知,这是艺术家的宿命。 哲学思考和古典精神,让我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对社会,我会用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未来的创作和未来的世界。
希望我能做好命运安排我做的事情,不只是生命的探索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