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澈:想创办有态度,更有温度的一线录音棚

在熟练地打好并摇匀奶泡后,周天澈左手提着咖啡杯,右手将盛有奶泡的钢杯抬高,将奶泡缓缓倒入咖啡中。

在奶泡与咖啡行将混合之际,周轻轻晃动手腕,顺势带出一条直线后,一杯浮着叶子拉花的拿铁便宣告完成。

你很难想象,以上画面出自一位业内知名混音师所一手筹建的录音棚中。而在周天澈本人看来,咖啡十分重要。

与之相契合的是,他二次创业,耗费物力心力搭建的Studio21A录音棚的前台,与咖啡厅吧台无异。

在周的构想中,这个录音棚“白天提供咖啡,晚上提供威士忌。除了是个录音棚,还希望它是个很舒适的社交场所”。

今年4月份,Studio21A初步投入使用,前后耗资近1500万,月运营成本数十万,目前收支大抵持平。

在音乐事业的道路上,与“单纯地盈利”相比,周天澈更愿意用轻松的心态出发,为推动行业发展做些事情。

1

偏爱客观

虽是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制作系出身,且在大学时期担任过G-Eleven乐队键盘手,但周天澈从未想过成为编曲人或制作人。

他认为,编曲和制作是主观的,而若以录音环节作为分界线,后期的混音及母带都是客观的,“我比较理性,性格适合做客观的事情”。

即便认定自己“不那么喜欢主观”,但他坦承,体验主观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他认为,自己面对面交流并接触过的的混音师Manny Marroquin和Richard Furch便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位本身就曾是乐手,都经历过音乐制作全流程,要想把混音和母带做好,肯定要了解制作的全部环节”。

科班的学习背景和乐队经历让他得以在“主观”一方面得到锻炼,而在课余,他攻读并完成多项美国Berklee音乐学院在线录混课程。通过在国外各大音频技术平台上的学习,周得以系统地接触了国际上先进的录混技术。

主客观齐头并进之余,2008年,他在自己石景山的家中,搭建了一个私人录音棚一一TC Studio,并先后为多名一线艺人做过录音混音工作。

有意思的是,鼓手贝贝经由艺人程恢弘的推荐结识周天澈,两人一见如故且合作愉快,于是,贝贝也走上了程恢弘的老路一一有机会便向身边的音乐人朋友推荐周天澈。

就这样,通过程贝二人,周天澈在职业生涯早期便与常石磊、荒井十一等音乐人成为朋友。

2

合伙创业

2012年10月,周天澈与友人合伙创立Tweak Tone Labs(下称TTL)录音棚,并于次年4月投入使用。

这个录音棚对标国际标准,定位为“大型商业录音棚”。

△Studio B

关于创立TTL的契机,在于几位合伙人在鼓楼西大街一带发现了一个废弃录音棚,良好的空间条件及合适的高度让众人一拍即合,萌生“创办录音棚”的想法。

在TTL录音棚工作期间,兼任混音总监的周天澈出产了多首广受客户好评的混音作品,随着越来越多客户找上门来,他的名字出现在华语作品歌词栏里的频次越来越高。

他不但先后与林忆莲、莫文蔚、常石磊、黄龄、袁娅维等歌手合作,且自身的混音技艺也在实战中不断打磨。

混音作品虽多不胜数,但有那么一首歌让周天澈至今记忆深刻一一由常石磊担任制作人,黄龄演唱的《恰好》(此歌后未正式发表),即便已是2013年的歌,但在今天的他听来,感觉依然到位。

对这首歌进行混音后,周天澈感觉自己的混音思路更开阔了,“这首歌前后两大段编曲完全不一样,很复杂,实际上又很有逻辑,恰好我觉得我很适合做这类歌,某种程度上被石头训练了一下,审美被拉到了他的level”。

2015年6月,周天澈参与录音混音的莫文蔚专辑《不散,不见》入围第26届最佳演唱录音专辑奖,其中,他担任了鼓及部分乐器的录音及《哪怕》、《再见自己》的混音工作。

在一步一个脚印攀向职业生涯新高度之际,性子沉稳的他将面临事业方向上的一次动荡。

3

独资建棚

2017年,正是TTL录音棚创办的第五周年,周天澈与合伙人的经营理念有了分歧。

对周而言,自己开录音棚的初心很简单,“想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为行业做点事情”,运营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大棚并不是他的初衷,而另一位主要合伙人则更看重“盈利”。

立场不同的双方难以相互说服。多番商讨未果后,同年9月25日,带着些许不快,周天澈携其五年来培养的核心录混工程师团队离开TTL录音棚。

由此,为了让自己能够享有最高的掌控度,周天澈决定再次创业,独资搭建一个“国际大棚规格,个人工作室模式”的录音棚。

亲力亲为的他开始着手筹备,而建棚的第一步便是选址。先前在TTL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就录音棚选址、停车难易度、空间使用方面有所启发。

他总结道,“TTL所在的鼓楼虽是核心地段,但流行音乐人主要居住在东半城,来一趟基本就得穿城,不太方便;停车方面,当时院子里就俩车位,非常不好办;至于空间,TTL的空间使用率不够高,大的棚特别大,小的棚特别小,空间分割不够合理”。

历经半年的考察及调研,他最终选择了东南端的一个影视产业园作为新棚地址。

在自己做了一版房间分割的框架图后,去年3月,周天澈请来纽约著名的声学设计公司WSDG,为新录音棚进行声学设计。

在选址及新录音棚装修设计的过渡期,周天澈及团队众人主要以线上“云协作”的方式完成混音工作。

至于录音工作,周天澈自己于石景山家中的TC Studio此时派上了用场。此外,他们的“友军棚”,如李杨、李游及贝贝的55tec录音棚及资深制作人龙隆的Rising Tone录音棚,也给他们提供了录音场所的支持。

3

初步投入使用

由于新棚位于该产业园的21号楼A座,崇尚极简风格的周天澈将其命名“Studio21A”。

历经一年多的装修期,今年4月2日,Studio21A进入试营业阶段,初步投入使用,当天便迎来了首位录音的艺人一一陈梓童。

其时,录音棚二层还未装修完成,一层很多设备也未齐全,但在周天澈看来,“要等一切都完备了再开张是很慢的,就像歌手发专辑,先陆续放出两三首,基本很少等全部歌曲齐了再发的,一定要穿插进行”。

△Studio A

如今,Studio21A二层已装修完成。一二层共有A、B、C、D、E五个录音棚,其中A、B、C为旗舰棚,是当前录音的“主力”。虽已配备如AMS Neve 88RS、SSL Duality数控模拟调音台等大型设备,但周天澈直言,目前各棚还缺一些“fancy”的设备,未来还会继续添置。

除了音频相关的质素外,周天澈还对Studio21A在舒适度上提出要求一一他选择当前地址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窗户多,这也意味着内部通风条件更好,采光条件充足,一反国内业界对于录音棚需要相对封闭空间的定式思维。而每一个控制室,录音间都有大面积的可开启窗户,一切以舒适为出发点。

再者,全棚还配备美国Lutron HomeWorkQS灯光控制系统,并定制2700K暖光灯具,让棚内处于舒适灯光氛围的同时,能对全棚128个光区、512个光源实现各种智能化的控制。

周天澈向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透露,截至目前,Studio21A的成本约为1500万,且每月在房租、人工、设备维护等运营成本的开销在40万左右,收支大致持平。

“周天澈混音团队”现已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工作人员名单里,如《中国好声音2019》、《中国新说唱第二季》、《创造营2019》等。周天澈回忆,去年,团队11人共完成各种用途的700多首歌的混音。

在内部,周天澈及团队有一个高效的工作模式一一使用周天澈设计的Pro Tools混音模板开展混音,这让团队内部在进行交流修改时极其方便,且混音流程更为标准化。

除了录混业务,周天澈本人还与“幕后圈”合作,开展一系列线上下混音课程,而他也在考虑,未来依托Studio21A,开展录混音的线下体验课,“这样学生可以自己上手一些,他们平常根本触碰不到的超大型调音台和八九十年代的这种根源上的一些制作手段。”

4

不仅是录音棚

周天澈对Studio21A有不一样的定位,这点从酷似咖啡厅吧台的录音棚前台便可看出。

他有意弱化Studio21A作为录音棚的感觉,“只有进入棚里才感受到专业的气息,但在非棚区就希望是很休闲的感觉”。

在他的构想中,Studio21A白天提供咖啡,晚上提供威士忌,分别覆盖昼与夜的休闲时光,“很久未见或新认识的音乐人朋友都可坐下聊聊,它可以是个很舒适的社交场所”。

促使他有此想法的原因在于,他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人对录音棚的需求已不再那么迫切。

随即,他举了音乐人郭一凡于11月1日发行的《重返地球》专辑作为例子。在整张专辑中,郭一凡的人声、吉他、贝斯等素材统统在其未经声学装修的卧室录制,唯有架子鼓是在Studio21A录制。

在负责全碟混音的周天澈眼中,这样的素材虽有瑕疵,但已满足表达的需要,未尝不是特色。他还特意保留了个别歌曲的底噪,让其保持最自然的状态。

周天澈表示,在混音这行摸爬滚打多年后,他的心态愈来愈“佛系”,早不再那么看重素材在技术层面上的质量,而是更关注歌曲本身的音乐性。

同时,他对混音的热情从未消散。目前,他保持着“两天三首”的工作状态,日均混音时间约7小时。

每逢夜深人静,周天澈一天中最喜欢的时段来临了一一“晚上幺蛾子少一点,找我的人少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少一点,我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会作业了(混音)”,他笑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