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植|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一、基本介绍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厚垣孢子)落地越冬,同时被黑粉污染的种子、肥料也能传播此病。因此,需加强管理进行针对性预防,才可避免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防治措施

01.选抗病品种

多年实验及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玉米丝黑穗病不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发病严重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适当选用既抗大、小斑病,又抗丝黑穗病的杂交种或品种。重病田更换抗病品种,当年即可收到降低发病率,有效地控制危害的效果。

02.药剂拌种

目前先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粉锈宁)、三唑醇(羟锈宁)以及烯唑酮(速保利)等,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除了干拌种剂型可用拌种器直接拌种外,其它可湿粉剂均以湿润拌种为宜,将药剂加入按种子重量的4%水中,调配成药液拌种。

03.改进栽培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土壤、粪肥传病,土壤中病菌厚垣孢子积累越多发病越重。因地制宜采取栽培措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并尽量减少侵染来源,可以减轻发病。这些栽培措施对某些当地无高抗品种或又无药剂拌种的边远山区尤为重要。

1)控制菌源。重病地块实行大面积轮作;秋季深翻土壤,将病残组织深埋土中;施用不带病残组织的净粪作基肥,减少土壤中的侵染源。间苗定苗时选用大苗壮苗,剔除病弱苗和畸形苗;出穗后割除病雄穗和病果穗装塑料袋内,带出田间深埋,防止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扩散与积累。这些措施对减少当年受害田间病菌积累,都有重要作用,坚持执行,可以逐年减轻危害。

2)抢墒播种。地膜覆盖,春旱地区雨后抢墒播种,或坐水浅播,播前灌溉,保证土壤水分良好,都可以显著减轻发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