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同的国家、地区,教育理念也不一样。
最近,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迅速爆红,豆瓣评分高达9.2分,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六个不同国家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成长的方式。
《他乡的童年》由知名记者周轶君执导,她与制作团队走进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课堂,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教育的的其他可能,记录孩子成长的不同轨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一、日本:个人独立性与集体主义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影片第一集里,日本孩子的独立性让人印象深刻。
四岁的女孩若松花果,早上起床的时候,洗漱、穿衣服、吃饭等事情都是自己做,片中其他的孩子也都是独立完成自己的事。
在日本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孩子的事,一定要孩子自己做,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也是日本成年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日本的小学里,学生都在教室里吃午餐。每天都有值日生把饭菜抬到教室里,分配给同学们,每个人吃完午餐后,都要自己把餐具洗干净放好。值日生是从学生中产生的,而且是轮流制的。
2、 集体主义与规则意识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恩义情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者麻烦了别人,就一定要偿还回去,否则就会产生内疚。破坏了规则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遵守集体的秩序,避免破坏规则给别人带来麻烦。
在藤幼儿园,校长说自动门故意设置成关不严的方式,是希望通过这个细节,让孩子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日本的学校教育理念是这样,家长们在生活中也会为孩子树立榜样,自发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 芬兰:平等、自然的教育
在芬兰,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家长、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事,芬兰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受到全球各国的热烈追捧,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参考。
1、 尊重每个学生,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
芬兰讲究个性教育,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发展,学生的学习没有竞争机制,学校也不会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和老师的标准。
芬兰的教育资源公平程度,位于世界前列。他们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一样高,以至于芬兰人说:最好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2、 摒弃功利主义
如果要问一个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大概率得到的是工作、赚钱这样的回答。
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不应该有附加条件。孩子受教育本该是自然的学习活动,是快乐的。然而近几年,人们对上学受教育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功利,读书变成了很多孩子讨厌的事。
芬兰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教育的本质,不强调学生竞争,而是去启发、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印度:引导与质疑式教育
印度是我们的邻国,很多人虽然没有去过印度,但是对印度的印象都比较负面。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习俗,还有种姓制度,在很多人心里,印度是落后的,但就是这样的印度,产生了比例高达30%的世界500强的CEO,这与印度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引导式教育
印度的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用好奇心探究事物的本质。课堂上,老师教的知识是有限的,不是老师教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关键在于学生想知道多少,只要自己有想法,都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让学生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需要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印度的教育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纪录片的开头,就是一个充满质疑的课堂,老师以《哈利波特》为蓝本讲法律,讨论的话题是,如果法官在裁决时感受到了惩罚的快感,那就不是公正,而是在复仇,一个学生对此提出质疑。老师也欣然接受,因为他认为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代表学生真正在思考,这才是成功的课堂。如果学生们都人云亦云,没有任何问题,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在处理不确定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很快行动起来,就算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会一步步向推动,直到问题解决。
每个国家的教育理念都有不同的国情和背景,也许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改进。从《他乡的童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长大的方式不只一种,教育方式也不只有一种。
人类的教育活动因为学生的差异,始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培养人、实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的都是一样的。《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不止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更让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有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