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全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朱熹讲的“活水”是什么?
读诵经典的最终目的就是《愣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个“慧”就是根本智;就是朱熹讲的“活水”,泉水的源头;就是要开发我们自性中的无量智慧。
读经的方法。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说:“凡欲领悟经中的真实之义,惟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两段,或一句两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与平常所谓研究大异其趣。平常的研究一种学问,是专以凡情推测,此则不然。虽亦不离文字,然切不可在文字上推敲。即推敲亦推敲不出。必须扫尽一切杂念,澄心静虑的,将一个心,全注在其上。不在文字上推敲,便是不取非法。却将全神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法。这个便是修定。久而久之,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个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领悟。所以说领悟时,即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一齐修了。还要多多忏悔,求三宝加被。不然,恐或障重,不但不能领悟,即观照亦做不好了。”读至十百千万遍,满满地心就定下来;正所谓《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印光大师说:“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什么义,此一段是什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
二读诵经典 得根本智
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就是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读经的时候修什么智慧?修根本智,就是修无知。《心经》是《般若经》的精华、纲领,《心经》到最后归结“无智亦无得”。所以你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要修无智亦无得,你这个心才真正到清净,清净到极处。这就与直心相应了,直心就是佛心,这样才相应。
背书,怎么说是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背书的时候,就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我们念经,心里不会想坏事,不会打妄想,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念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你念经,一切戒律统统具足,一条都不漏,你说要修戒律,你念经就行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因为你要背诵,你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这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念经时,决定不可以想经里的意思。纵然在念经,忽然经里有意思涌出来,不管,还是照念下去,一想经里面: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还不错?那好了,你这三样都没有了。戒没有了,因为你打妄想,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念就是老老实实从头到尾念下去,这个念法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修根本智。
根本智的培养就是背诵经典。背诵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记诵,并不著重在记诵,《学记》里头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它的目的不是在记诵,而是在求根本智。背经书是修根本智,在修行里面是绝妙的法门,很少人懂得这个意思。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妙极了,这就是修的根本智。所以大家要晓得,背诵经典不叫你研究,这什么意思、那怎么讲法,不需要,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就是这样念下去,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等运,修的根本智。这么重要的一桩修学的大事,我们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么话?这个人怎么能开得了智慧?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一闻千悟,这是后得智。喜欢哪一部经典,就要背诵这部经典,成诵之后二六时中心里面都在转境,熟透了,心清净了,一切世缘能够放下、能够离开,心达到真正清净,大彻大悟,后得智现前。读诵不要间断,读着读着,不知什么机缘,一下子契入经典,就会大彻大悟。 《无量寿经》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自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
自受用是根本智,就是无知;他受用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讲后得智,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根本智破烦恼障,差别智破所知障。两种智慧合起来破根本无明,所以一生圆满成佛。
自受用是根本智,就是无知。自己实在是无知,无知是无分别的知、无执著的知,不是对境界不知,样样知道。知现在、知过去、知未来,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知道;无知是什么?里头没有名字、没有言说、没有心缘。换句话说,没有言说、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知,样样都知道,这就叫般若波罗蜜。他受用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对大众讲的。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一句话没说。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就晓得什么叫真知,什么叫般若无知,什么叫无所不知。别人来问的时候,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自己完全没有分别、执著,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定下来了,智慧就显露出来了。正是《楞严经》所说的:“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三讲解经典 教化众生
(一)经典每个字都是活的,无量义。
根本智得到了,再来看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它跟世间的书籍的确不一样,世间书籍你去看一遍,那个意思懂了,你再看第二遍还是那个意思,看第三遍还是那个意思。所以看两、三遍,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没有再新的意思。那是什么?死水。经典不一样,经典你读一遍有一遍的意思,再读一遍又有新意思,那个意思永远没有止尽的。就像泉水往上面涌,他的意思就是说,它含义是无有穷尽的初发心学一部经,将来学到成佛了,你还可以学这部经,意思还没有止尽。所以经里面,含无量义!初学的同修,有些看到这经文太深了,看不懂,不想念了,这就错了。看不懂不想念,好像那泉水在地下没有挖掘出来,你再下一点功夫把它挖出来,见到水之后,那个水源永远不会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就是如此。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同样是一部《论语》,同样是这一句,就有许多不同种的讲法,虽然不同,宗旨决定不变,方向目标精神决定不变,所以决定没有把《论语》讲偏差。《论语》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不是一个讲法,这是经典之难处。不但经是如此,注解都是这样的,所以很不容易。古人的注解句句都是活的,你怎么说都有道理,不是一个呆板的;不是说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讲法,那就叫死文章。经典是活活泼泼的,不但经是活活泼泼的,注子都是活活泼泼的,这是太不容易了。
(二)讲经要契理契机
讲经就会契理,契机。契理就是义无碍;契机是法无碍,要适合于现前众生的程度、欲望、好恶。所以,文字是活的,不是死的。经典每个字都是活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讲法,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讲法,不一样的。谁还要做三千年前古人,这个谁愿意干?当然不愿意。
《论语》每一句都是无量义。讲经必须要契理又契机,才能收到教化众生之目的。契理是不能讲错,违背经典的本义。你讲的经,听众人数很多,而且非常喜欢听;但是如果不契理,那么你讲的就是邪法,会误导众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契机是要符合于现场听众的身份和程度,否则听众不爱听,觉得不适合我;或者说太浅,我都懂没必要来听。讲经就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了。我们以《学而》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一句为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1身份不同,讲法不同。《论语》这一句,对学生讲这个“学”就是每天要读书;对于工人讲就是每天具体的技术练习;对于商人来讲就是每天练习经营之道。
2程度不同,讲法不同。“乐”这个字,通假字,通“悦”。
(1)浅一点来说就是喜悦;高兴的意思。学生每天读书,学而时习之;不偷懒,取得好成绩心里高兴了;工人每天认真练习技术,评上高级技师,心里高兴了;商人每天练习经营之道,挣了很多钱,心里高兴喜悦。
(2)往深一层讲这个“乐”,是“心得轻安,法喜充满。”
精义入神,就会法喜充满。这个“喜”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法喜,这个很重要。喜不是从外面来的刺激,是从内心生的。悦就是欢喜,是从清净心当中生的欢喜心,那个欢喜心是最好的养分,欢喜就是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颠倒之法是世间法,世间五欲六尘你得到了生欢喜心,这是颠倒之法。真正的欢喜心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愈清净就愈欢喜,真的是法喜充满,精神百倍。无论做什么事情,愈做愈有精神,不疲不倦,不会厌倦。
元代翁森《四时读书乐春》描述了这种快乐: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3)再进一步讲这个“乐”是“禅悦”,禅悦为乐。
比法喜再高一个境界就是“禅悦”。 读诵经典,读至十百千万遍;心都在经典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得禅定了,便会有禅悦之乐。这个“乐”是“禅悦”,禅悦为食。比法喜再高一个境界就是“禅悦”。禅悦为食,悦为食。悦是什么?禅悦!在修行里面得定开慧,那个禅悦就滋养著生命,法喜充满。所以不需要饮食,这个饮食是可以不需要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所以真正功夫到家的人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眠。睡眠是昏沉,不是好事情,功夫愈好的人初禅以上的人不需要饮食了。我们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初禅天以上世间一切的快乐,没有禅定之乐,禅定是真乐。定修成功,五欲断掉了,财色名食睡这五种都可以断掉,饮食可以不要了,禅悦为食。
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著这一句话头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等到圆满之后考工时,报告了这个情况。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他说:“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圆瑛法师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未明白本分上事。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记载: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去岁暮,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复成讶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与烹雪煮芋饱餐而去。复师去后,不数日,远近僧俗,咸来视予。厌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4)比“禅悦”再高一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智慧产生的“乐”是“真乐”;常乐我净四德。
读诵不要间断,读着读着,不知什么机缘,一下子契入经典,就会大彻大悟。 《无量寿经》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这时候,所谓“经心心经,心经经心”,心和经合成一个,没有分别;所以你若要忘,也忘不了了,这叫“不念而念,念而无念”。怎么叫“不念而念”?你想不念,自然而然也要念经。你念得把一切其他的妄想杂念都念没有了,就是一个诵持的心,这叫“打成一片”,成一个了,没有第二念了;“凝成一团”,成一个了,团结起来了。你这思想、念头团结起来了,就像流水源源而来,前浪推后浪,浪浪不断;这样子,念得这个经典像流水;又像刮风,那风来,你看不见,但是它有风来。“水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和风动的声音,都是大乘法,都是《无量寿经》。你能念到这个样子上,那时候,你的心就住在经典上了。
“四德”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你要用真心,这四个都得到。常是什么?永恒,没有生灭,这就是常;乐就是真乐,法喜充满;我是什么?我是主宰、自在,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末后一个是清净,清净是没有污染。常乐我净四种,自性里面的净德。“常乐我净”的我,不是这个身体,禅宗里面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个我。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我的心想,那才叫我。“我”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最重要的,我是主宰的意思。今天我能不能主宰?不能。我要能主宰,我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永远不老。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可见得没有我。第二个重要意思是自在。你的身心都不自在,受外面境界的干扰,所以没有我。真我是真能做主宰,真正得大自在。那个我是什么?那个我是自性,明心见性就把我找到了。我们用的心是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个心叫生灭心,用生灭心观察宇宙人生,统统都是生灭的。般若智慧圆满的人的心是真心,是用的本性、用的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是没有念头,没有念头这个心,就没有生灭。离开分别执著,“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时候三德秘藏里面的常、乐、我、净,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不能证得三德秘藏跟四净德,我们都得不到受用,必须要亲自去证得,受用才显现。“常乐我净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常乐我净,这是真常,常就是永恒,真心是永恒的,有真常、有真乐、有真我、有真净。“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没有一样不满足。所以叫“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藏在这里面,藏在哪里面?藏在自己真性里面。虽然藏在里面,因为它没有形迹,它既不是念头也不是形相,它确实又是不立一尘,又是一切具足,这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