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是阿难尊者的“摩登伽女之难”?
答曰:《楞严经》上,阿难尊者,托钵乞食,遭大幻术,不得解脱。于是,世尊令文殊,持楞严咒,救度阿难。阿难被救回,佛指出了阿难遭大幻术的自身原因。佛问阿难:“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答曰:“见佛相好,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见佛相好,是以渴仰”,这正是遭大幻术的自身原因。阿难尊者的“摩登伽女之难”,不是世间的男女淫欲,他没有上世间女人的床,他更没有行世间“淫躬抚摸”的事。他只是着了“佛的相好庄严”,他只是陷入了“自己的佛教妄想”。这种着相见佛的错误知见,以世间相作个比喻,便是阿难入了淫室,上了淫床,行了淫事。就实际来说,他只是落入了“自己的佛教妄想”。
可见,痴迷于“自己的佛教妄想”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佛教妄想”中的人,皆是入了淫室的人,皆是上了淫床的人,皆是行淫事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佛教妄想”中的人,终日“淫躬抚摸”之故,便生出了无量无边的子子孙孙,所谓生出了“无量无边的佛教妄想”。
迷人以为,阿难入了淫女的室,上了淫女的床,做了那“淫躬抚摸”的事。岂有此理?阿难遭受的幻术,不是人间的幻术,而是“梵天咒”。梵天咒,梵天境,此是何等的超越人间?这个梵天咒,梵天境,正是阿难心中的相好庄严,正是阿难的自心境界。阿难尊者,落入了这样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上玩味,这已经是远远地超越了人间。然而,对于究竟解脱的境界来说,阿难的这个梵天境界,正是阿难的“摩登伽女之难”。
文殊救回阿难,世尊便给阿难说了断淫欲的法。
问:佛是如何说断淫欲法的?
答曰:佛陀令罗睺罗撞钟,然后,问阿难:“这闻声的,究竟是个什么?你向这里看,直至看明白。”这便是世尊向阿难说的断淫欲的法。
若想断淫欲,出尘劳,那就要向世尊指示的这个地方体会。若不向世尊指示的这个地方体会,则“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尊者未能体会到。于是,世尊便演出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方便开示。阿难依然未体会到。于是,佛陀又令诸大菩萨,各说自己悟道的方便法门,以启发阿难,悟入真乘。
诸大菩萨各说自己悟道的方便法门。大势至菩萨说了念佛法门。观世音菩萨说了观音法门。诸大菩萨所说的法门,皆是断淫欲、出三界的方便法门。
断淫欲,出三界,其实,就是悟本心,归本性。悟了自心,归了自性,也就是断了淫欲,出了三界。过去诸佛,因悟自心而断淫欲,而出三界。现在诸佛,因悟自心而断淫欲,而出三界。乃至未来诸佛,也是因悟自心而断淫欲,而出三界。无有一佛而不因悟自心而断淫欲、出三界者。
问:行“无住行”,能断淫欲,出三界否?
答曰:无住行,有二种。一是悟前的“无住行”。二是悟后的“无住行”。
悟前的“无住行”,还是一个法执,还是一个行相。落在这个法执里,落在这个行相里,则不能开悟,不得断淫,不得出苦。
悟后的“无住行”,这是一个“原本的无住”,不是人为造作而成的。这个无住,没有一点造作,只是一个“原本的真实”。
不悟自心,行“无住行”。这样的行持,看似无住,实是有住。何以故?当哭之时,他不敢哭,恐怕着了悲伤相。当笑之时,他不敢笑,恐怕着了欢喜相。如此恐怕,如此回避,早已是“有住”了。他住在什么地方?他住在了“无住的状态”上,他住在了“法执”上。未悟之前的无住,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只是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佛说的那个“原本的真实”。
若真修行人,他不在乎任何状态,他不在乎任何境界,他只在乎这个“原本的真实”,他誓愿要证到这个“原本的真实”,他誓愿要融入这个“原本的真实”。证到了这个“原本的真实”的人,融入了这个“原本的真实”的人,他的子子复孙孙,就是他的无生活。学人到了这里,还有淫欲么?
对于迷人来说,相见一笑,已成淫欲。动念一取,已入淫室。念念流迁,已上淫床。沉浸其中,已成抚摩。若人修行,不悟自心,岂能出得了这红尘?岂能断得了这淫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问:淫室在哪里?
答曰:迷时,在在处处,皆是淫室。悟了,在在处处,无非净土。
问:阿难是谁?
答曰:只是这个着相的人。佛问阿难,因何出家。阿难答言,见佛相好,便随佛出家。在佛看来,着了佛相,情意绵绵,这已是淫欲。
问:摩登伽女是谁?
答曰:只是阿难所着的那个对象。莫把摩登伽女当作女人,摩登伽女只是个比喻,属于七种立题中的人喻,就是用人做个比喻。
着于佛的相好庄严,情意绵绵,不得出离。那么,所着的那个相好庄严,便是摩登伽女。着于自己的禅定境界,情意绵绵,不得出离。那么,所着的那个禅定境界,便是摩登伽女。着于自己的宗教妄想,情意绵绵,不得出离。那么,所着的那个妄想,便是摩登伽女。总之,着一切相,则一切相皆是摩登伽女。着于“佛相”中,情意绵绵,不得出离,便是“摄入淫席,淫躬抚摩”。
问:阿难遭大幻术,世尊如何识得?
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是着了相,他的觉性,便能即刻觉察到。我们着相的时候,我们缠绕在妄想之中的时候,不也是被我们的这个觉性所发现吗?这就是经中所说,“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着相之时,凛然一觉,便是世尊放百宝光,救度阿难。然而,阿难的着佛相的习气太重了,这样的觉照,也不能把这个习气觉破。这时,就只好借助于咒力,化解自己的习气。
阿难不在别处,只是这个着相的人。世尊不在别处,只是这个了了常明的心。若言阿难在A地,世尊在B地。阿难遭大幻术,世尊便知此事。世尊知后,便从B地回到C地(精舍),放百宝光,救度阿难。我们若是这样妄想经义,便早已是着了“佛法”的相,便早已是着了“自己的妄想”,则早已是上了摩登伽女的淫床,则早已是毁坏了戒体。
阿难着相的习气太重,凛然一觉,也是不能将这个习气觉破,所以,世尊令文殊(智慧),持楞严咒,救度阿难。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修行佛法,化解我们的习气,以智慧心持咒,方能获得解脱。
问:《楞严经》中的阿难、摩登伽女、世尊、文殊等,各表什么?
答曰:《楞严经》中的阿难、摩登伽女、世尊、文殊等,属于七种立题中的人喻。所谓人喻,也就是用人做个比喻,用来表达佛法的真实义。
阿难尊者,作为一个人喻,作为一个表法,所表之事,只是我们的着佛相的习气。
摩登伽女,作为一个人喻,作为一个表法,所表之事,只是我们所着的那个相。
释迦世尊,作为一个人喻,作为一个表法,所表之事,只是我们的了了常明的心,只是我们的朗现万相的心。
文殊菩萨,作为一个人喻,作为一个表法,所表之事,只是我们的觉性心光,只是我们的般若智慧。
祖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既然“同归方寸”,“总在心源”,经中所说的事,岂在此心外?
自性众生誓愿自度。是故,当度一切自性阿难,当度一切自性摩登伽女,当度一切自性众生。
问:如何是楞严咒?
答曰:楞严,就是无上威猛,无上庄严。哪个是无上威猛的?哪个是无上庄严的?唯有此心,唯有此我,是无上威猛的,是无上庄严的。经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我是心,此我是佛。此心此我,最最威猛,此心此我,最最庄严。
我们所念诵的《楞严经》中的那个楞严咒,用《金刚经》的话说,“是楞严咒,非楞严咒,名楞严咒”。也就是说,我们念诵的楞严咒,也是个生灭法,究竟不可得,只是借来暂时一用而已。所以,我们念诵楞严咒,这是个净化心灵、荡涤尘埃的方便法门。方便法门是通向究竟解脱的方便之路。
这个咒,那个咒,无量无数的咒,究竟是佛咒,还是魔咒?此事在人而不在咒。若以智慧心而持咒,心心向佛,步步回归,则一切咒,皆是净化心灵、荡涤尘埃的佛咒。若以着相心而持咒,着神通,着玄妙,则一切咒,皆是自造业障、自我障碍的魔咒。
唯有此心,唯有此我,是诸咒之王,是万法之母。何以故?无量陀罗尼,皆从此心出。八万四千法,皆从此心出。无不是令人返本还源的方便法门。
我们所念诵的《楞严经》中的那个楞严咒,用《金刚经》的话说,也“是楞严咒,非楞严咒,名楞严咒”。也就是说,我们念诵的楞严咒,也是个生灭法,究竟不可得,只是借来暂时一用而已。所以,我们念诵楞严咒,这是个净化心灵、荡涤尘埃的方便法门。方便法门是通向究竟解脱的方便之路。
这个咒,那个咒,无量无数的咒,究竟是佛咒,还是魔咒?此事在人而不在咒。若以智慧心而持咒,心心向佛,步步回归,则一切咒,皆是净化心灵、荡涤尘埃的佛咒。若以着相心而持咒,着神通,着玄妙,则一切咒,皆是自造业障、自我障碍的魔咒。
唯有此心,唯有此我,是诸咒之王,是万法之母。何以故?无量陀罗尼,皆从此心出。八万四千法,皆从此心出。无不是令人返本还源的方便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