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彬用舞蹈演绎新梁祝,深情传递大爱之美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光荏苒,2019年恰逢小提琴协奏曲诞生60周年,同时也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此,由新红旗品牌携手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联合出品的音乐剧《真爱·梁祝》也顺势“破茧成蝶”,于11月17日晚,在《梁祝》的诞生地——上海音乐学院、上音歌剧院精彩首演。

音乐剧《真爱·梁祝》历时两年时间打磨,整台演出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魂”,以“一念一生”为主题,串联起四段可歌可叹的爱情故事,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穿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樊锦诗与彭金章以及巴金与萧珊的爱情故事之间。既展现了死生契阔、矢志不渝的“中国式爱情观”,也传递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大爱情怀。

此次,新红旗品牌“新高尚情怀人士”俱乐部成员王亚彬和黄蒙拉也鼎力加盟助演,借助新红旗圈层人物影响力,积极传递“新高尚精致主义”的品牌理念,树立汽车品牌建设新典范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守护敦煌遗产的彭金章、樊锦诗夫妇

“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在舞剧这个篇章中的主人公樊锦诗曾这样说。

1963年的夏天,一个年轻瘦弱的上海姑娘从北京整装出发,前往大漠黄沙中的敦煌莫高窟实习,那是樊锦诗第一次接触莫高窟,从此她的一生与之结缘,再也没有离开。

音乐剧《真爱·梁祝》众主创合影

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樊锦诗保护了735座千年洞窟,并创新性的构建了“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然而,将青春的一腔热血洒向了敦煌这片热土的她,却与丈夫彭金章分居两地长达23年,直到青丝熬成白发……1986年,樊锦诗获批可以离开敦煌,不过她最终却选择了放弃,彭金章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选择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奔赴敦煌。

23年,2000多公里,这是怎样的时空距离?对樊锦诗而言,这是留给文化血脉的一份坚守;对彭金章而言,这是对妻子人生选择的一种呵护。

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何其普通,又何其珍贵。也正是彭金章、樊锦诗夫妇这种舍小家顾大家,以小爱成大爱的情怀,成就了《真爱·梁祝》的时代回响。

蝶梦翩跹,王亚彬用舞蹈演绎“新梁祝”

音乐剧《真爱·梁祝》依循音乐的叙事逻辑,将众多舞台表演有机结合成现代派形式,分别以舞剧、话剧、音乐剧和小提琴协奏曲四种形式呈现。其中,新红旗“新高尚情怀人士”俱乐部成员、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及其率领的舞蹈团队承接了《真爱·梁祝》舞剧部分的表演。

《真爱·梁祝》舞剧

据了解,王亚彬不止是一位舞艺精湛的舞蹈家,同样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舞。此次音乐剧《真爱·梁祝》的舞蹈创作,她再次担纲了编舞和主演两项重任。为了扮演好樊锦诗,展现彭金章与樊锦诗夫妇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王亚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她的团队也曾多次飞往敦煌,目睹了81岁的樊锦诗老人手捧爱人发黄的照片轻轻摩挲、泪光闪动的动人场景。于是,她和团队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真情融入到了舞蹈创作中。

《真爱·梁祝》舞剧

最终,大幕拉开,从杨柳依依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敦煌,绚丽古朴的敦煌壁画、轻盈唯美的蝴蝶舞者、温柔的双人舞与孤寂的单人舞闪回穿插。王亚彬及其率领的舞蹈团队,以飘逸灵动、深沉洒脱的现代舞深情演绎了樊锦诗和彭金章跨越半个世纪的无言之爱。通过讲述这段罕为人知、甚至不太为世人所理解的真爱故事,解读出中国人共有的忠贞爱恋与家国情怀。

跨界创新,新红旗与《梁祝》两大经典IP携手,共扬中华文化

对于中国人而言,红旗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汽车品牌,还代表着一种深深的情怀和神圣的记忆。进入新时代,新红旗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撷取养分,并凭借品牌中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和现代制造技术和工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书写了无数精彩的“红旗时刻”。

近几年来,新红旗在树立汽车品牌建设新典范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颇具创新的主题活动,如在央视春晚直播现场亮相,与自带“流量”的故宫博物院进行战略合作,与央媒新华社携手传递品牌最强音……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品牌的责任担当,而且从全方位、多角度路径确立了新红旗年轻、向上的品牌内涵。

此次联合出品音乐剧场《真爱·梁祝》,就是新红旗与中华传统文化IP携手再续经典,挖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助力文化自信建设的创新尝试。这不仅提升了新红旗品牌年轻向上的活力形象,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新红旗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强化和发挥文化经典的符号作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