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处于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运动是生长发育的源动力,它不仅像营养和睡眠一样不可或缺,更有着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及近视比例居高不下等,这些问题与学龄前期的身体活动不足,尤其普遍久坐观看电子设备屏幕的习惯有着密切关系。
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
那么让宝贝健康成长,科学合理的运动量是怎样的呢?
运动是什么?
通常所讲的运动是身体活动中的一种,它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及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等为目的。
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的所有身体运动。只要能让孩子动起来,身体活动可以任何形式、在任何时间进行。学龄前儿童运动除了具备骨骼肌收缩产生的活动和机体能量消耗增加的特征外,更强调是要产生高于基础代谢水平的能量消耗,且受脑神经系统调节的自主性活动。
科学运动的总体原则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符合其身心发育特点,应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在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前提下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兼顾多种该阶段快速发展的身体素质。
同时鼓励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在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专家推荐的运动时长
《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在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应累计不少于60分钟。
6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并不是指一次完成,也不建议学龄前儿童长时间剧烈活动。它可以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如上楼梯、快走等),也可在幼儿园活动课中获得(如:做体操、玩游戏等)。这个时间并不是局限的,仅仅是给孩子和家长一个确保有效身体活动量的最低标准。
此外,户外活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预防近视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建议孩子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最好不少于120分钟,如果遇到雾霾、高温、高寒等恶劣天气可酌情调整,但不应减少每日运动总量。
什么是中等强度以上的活动
怎样为孩子设计科学的运动方案
要保障孩子们有充足的运动时间,也要提供适当且丰富的运动形式。
学龄前儿童运动的选择应满足多样性,兼顾多种类型的身体素质锻炼,运动应目标合理、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要求孩子完成超出其能力的运动,并注重鼓励,保护孩子运动的兴趣。
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安排:
1.多种运动强度
保证中等及以上强度,需要循序渐进,除以心肺功能为标准的强度外,同时兼顾运动时的难度和付出的努力程度。
2.多种运动目标
发展基本动作技能,锻炼心肺、骨骼和肌肉,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3.多种运动环境
4.多种运动形式
孩子久坐使用电子设备要避免
久坐行为是指一系列以坐姿或卧姿为主要动作形式而且能量消耗很低的个体行为,会为身体带来各种健康风险,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孩子依赖“屏幕保姆”,习惯长时间坐着使用电子设备,对孩子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的持续时间,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应限制在60分钟内,屏幕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60分钟,且越少越好。
久坐行为有哪些?
★ 坐着、斜靠或者躺着使用电子屏幕设备(如电视、手机、平板电脑)。
★ 坐着阅读、画画和书写。
★ 坐在推车上。
★ 坐在餐椅或沙发上吃饭。
★ 坐在公车、汽车或火车上。
不得不坐时该怎么办?
1. 有些活动需要坐着完成,比如讲故事、做手工画画,再比如说看早教动画。没关系,只要掌握关键原则就能找到平衡,兼顾身体健康和认知学习。
2. 试着分段完成,打破连续久坐可以尝试:
★ 画了半天了,去挂起来看看。
★ 这个故事讲完了,再去书架上换一本吧。
★ 每天两集动画片,每次只能看一集。
3. 限制娱乐性的屏幕时间。
孩子需要的科学睡眠时间是多少?
儿童时期充足的睡眠不仅是促进儿童此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为其今后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状态奠定基础。
持续睡眠不足对儿童青少年的体格、认知、情绪行为发展及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功能均存在不良影响。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有10到13小时的睡眠,包括1到2小时的午休或小睡时间。同时家长应督促孩子规律休息,尽可能避免在临睡前使用任何电子屏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