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概念。东北北部为中俄界河黑龙江与低缓绵长的“小兴安岭”山脉;其东端为高峻挺拔的中朝界山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与图们江均发源于此;东北西端亦是一座雄浑的“大兴安岭”,其将茫茫林海同蒙古无边草原相隔绝;东北南部为险峻的燕山与浩渺的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东北同中原地区联络的重要通道。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但东北各地间并不存在地理屏障,主因东北地形以平原与低缓山脉为主,致使交通通达度高。群山环绕间,便是东北的精华“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广达3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其土质也十分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故东北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粮区,每到收获时节,满地稻穗便将平原染成金黄。也正因东北平原如此优渥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东北的主要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均分布于此。这种毫无阻碍的平原地形,更为东北各地交流带来便利,故东北地区虽南北、东西跨度上千里,但无论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大体相似。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但是在遥远的古代,东北地区是蛮荒地带,人口稀少,森林密布,野兽横行。即使有人类生存,也是游牧民族的散居。清朝时期流放官员的宁古塔,就在此地区。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荒野变农田,绿地变高楼,山川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近几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人口增长放缓,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态势。值此时期,笔者对比观察下东北的前世今生,希望对此有所启发。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东北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庙后山人”,距今40-50万年前。
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是中华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将不是只有传说。
中华大地自有文字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舜帝(约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时把中国分为十二州,闾山被封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山医巫闾山。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十六国春秋》记载,商部落的祖先高辛氏居干在渤海之滨;《荀子》记载的高辛氏的儿子契居住赤峰西辽河一带,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次南下中原,从辽西越过燕山进入华北平原,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统治中原500余年,商部落与夏部落的结合,为华夏部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商族主力南下后,留在老家红山文化发源地燕辽故地,仍然生活着大量古商族,后来由于东胡及其分支山戎的强大而占据辽西,这些古商族被迫退缩到燕山以南的易水流域和京津一带,这些生活在燕地的古商族一支,就被成为古燕族。他们成为商朝在东北的诸侯势力,为商驻守北部。这些商朝的古燕族与西周以古燕族为基础建立的燕国,是相同的主体民族。
孤竹是古商族在燕辽地区的一支,原为子姓,是商的同姓诸侯国,历经九代,留下叔齐伯夷的典故;令支也是古商族在燕辽地区的一支,与孤竹比邻,同是商的同姓诸侯国。
商末箕子回到东北,被周武王分封在辽宁喀左为中心大凌河流域,称为箕国,因为与土著孤竹为邻,一山不容二虎,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周武王闻之,宽容大度地乐浪朝鲜分封给箕子,成为周朝属国的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 ~公元前194 );后被燕国人建立的卫氏朝鲜所灭。
周朝初年,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商朝北燕地为封国,以商族分支古燕族为基础建立燕国,都城幽州房山琉璃河,周召公姬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燕国上层为周朝贵族,而中层和底层百姓仍然是商朝遗民古燕族。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打败东胡,使燕国从此进占辽西、辽东,恢复了本国主体民族的古燕族祖先,遗留在辽西老家的商族故地。
东北南部辽东为燕国,西部为东胡,中部为夫余,东部为肃慎。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柔然、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秽貊是生活在松嫩平原上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秽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二、秦汉晋时期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前202年,汉朝建立继承秦制仍然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
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秽貊人也分很多支系,而其中索离人是其主干系统,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东汉时,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再用秽貊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人。
扶余人的主干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内,一度强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扶余族政权开始衰落,而同属于秽貊族系的高句丽、百济、沃沮等民族开始强盛,高句丽人打败了扶余人,扶余人便逐渐融合到了高句丽人之中,从此,秽貊族系的主干从扶余人变成了高句丽人。
夫余人在东部的主力被高句丽人打败后。残留在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通古斯—肃慎系的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东胡—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八世纪初,豆末娄被通古斯—肃慎系的黑水靺鞨及东胡—室韦诸部所吞并。而同属于秽貊族系的高句丽人也被唐朝消灭,并入渤海国等东北各族和朝鲜新罗等族。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
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209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讨伐韩濊。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
三、大唐时期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公元660年,唐军和新罗联合消灭了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部建立起来的国家百济。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进击高句丽,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
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
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
698年,大祚荣联合靺鞨、高句丽人建立渤海国。
四、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926年,辽国灭渤海国。
907年~1125年,辽朝。东京道、上京道,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1115年~1234年,金朝。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管辖东北地区。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与岭北行省一起为东北全境。
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族诸部逐渐被契丹人所吞并而与之融合。始于9世纪末,其西边的突厥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西迁或南逃,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已知的有: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经过2、300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16个部落的蒙古族。后来不断兼并鲜卑后裔,形成蒙古族主体72部,最后又通过成吉思汗吞并草原上各个民族部落,建立蒙古帝国。1260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东北地区分属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管辖。
五、明清时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山东)。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另有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管理其他地区。
1403年,明成祖朱棣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东北地区。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自立为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另见南明词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设立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1661年清军入关后为保护清朝皇室“龙兴之地”,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柳条边,禁止汉人进入东北。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边疆空虚,为后来沙俄入侵、大片领土丧失埋下祸根。
1685~1686年,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
1689年,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中国对外东北的主权。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沙俄利用地多人少的空子,强迫关外住民入籍沙俄,制造沙俄对土地具有实际控制权的错觉,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58年,清俄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为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皇俄国私自签署,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政府得知后不予承认。
1860年,清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兵不血刃,掠夺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闯关东移民潮开始。
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战后的日俄共同瓜分东北。
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1909年,清韩《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六、民国时期
民国初1911---1931年为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东北军统治,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和部分时期的察哈尔特别区。东北三省在张氏父子的治理下,维持了近二十年的稳定,工业、民生都得到一定发展。与此同时,东北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不小变动,名称上由“省”变“道”,再由“道”变“省”;数量上,东北也由三省变成四省外加一特别行政区,分别是奉天(1929年更名辽宁)、吉林、黑龙江与新设立的热河、东省特别行政区。热河于1914年设特别区,1928年改成热河省。热河设省并非张氏父子或民国政府的一时脑热,清末时清廷就曾希望将同属关外的热河地区(承德、内蒙古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设省。
张氏父子与民国政府不过是继承清廷遗策,利用热河东抵东北、西达察哈尔、北通内外蒙的地理优势分割、牵制内蒙古地区。即使中国内部政局动荡,内蒙古的王公们也不敢名目张胆的进行分裂。
东省的设立则晚于热河,纯粹因1924 年苏联将沙俄占领的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起绥芬河,西迄满洲里)两侧30华里土地行政权归还中国政府,张作霖便顺势设置“东省特别行政区”(首府哈尔滨)。
因此,东北地区在张氏父子控制下,由三省变成四省。不过,张氏东北的安稳并未维持多久,1928年,觊觎东北多时的日本在皇姑屯埋下炸药,炸死东北王张作霖,随后“少帅”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东北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侵占整个东北。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关东州、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满洲国划分为19个省和新京特别市,关东州为日本租借地,现锡林郭勒盟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辖。
1932年,日本扶持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改长春为“新京”。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歼灭关东军,日本战败,伪满州国崩溃,东北光复(史称八月风暴行动)。
1945年,国民政府设立东北九省和大连等直辖市,中共设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并于1947年4月23日在乌兰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东北从东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区过度到东北经济区。
七、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地区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老大哥苏联)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适应时代需求,共和国在国民政府东北9省的基础上,将东北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带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余下部分另设4省7直辖市,形成东北13省的格局,并在省之上设置东北大区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东北各省。
1953 年后,东北的政区再次发生变动,东北大区人民政府与7座直辖市被撤销。
1955年,东北迎来了最后一次省级政区调整,该地区的省份由6省减少至3 省,即辽宁、吉林与黑龙江,此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东三省”。同年,苏联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分割黑瞎子岛。
2010年之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