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启动

张翎的《金山》、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洛夫的《雨想说的》、陈廷一的《共和之路——孙中山传》,这一批优秀的华文作家及作品,在2009年齐聚中山,分获第一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各大奖项,如今这一奖项先后举办了四届,成为不少海外华文写作者的目标。11月19日,由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侨联主管)、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中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承办的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原“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中山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并以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组委会的名义继续向全球华文作家和国内出版机构征集优秀作品。作品征集时间从即日起至2020年5月31日,2020年7月在中山市举行颁奖仪式。

提升中山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

广东省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侨乡。2009年,中山市以“中山杯”命名设立华侨华人文学奖,成为国内首个面向海外华文作家征集作品的文学奖项,2009年、2011年、2014年、2016年先后举办了四届,张翎、严歌苓、陈河、虹影、洛夫等一批优秀华文作家的作品获奖,在海内外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华文文学事业繁荣发展。2019年,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组委会继续向海外华文作家和出版机构征集作品。

据了解,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征集范围为海外华侨华人(含港澳台同胞以及归国华侨)2016年后在国内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均可应征,包括长篇小说(含中短篇小说集)、长篇纪实文学、影视剧文学、散文集、诗集。本届文学奖不分体裁、题材设大奖1部,奖人民币20万元(税后、下同);优秀作品奖3部,各奖人民币10万元;入围作品奖5部,各奖人民币3万元,所有获奖作品均颁发奖杯和证书。作品征集时间从即日起至2020年5月31日,逾期不予受理。

主办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有追求、有抱负、有品位的城市,固然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恒久的精神进步,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思想文化遗产,就是中山宝贵的精神财富。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作为中山精心打造的一张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可以联系更多的海外乡亲和华文作者,让更多的海外华人走进中山,近距离地了解中山、宣传中山,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打造孙中山文化品牌、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对于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并作为中山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载体,发挥中山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独特作用,对不断提升中山的知名度、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首个面向海外华文作家征集作品的奖项

2009年,经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以“中山杯”冠名的华侨文学奖在中山市设立,成为国内首个面向海外华文作家征集作品的奖项。首届文学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征集作品。在此之前,海外华文作家虽然不乏优秀华文作品,但许多作品却因“国籍”原因无缘国内奖项。华侨文学奖让海外华文作品在国内有了一个“家”,在广东甚至国内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用文学的样式能够关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生存及思想,促进文化上的认同感。

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2009年11月12日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盛大颁奖仪式。张翎的作品《金山》获得评委会特别大奖;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获小说类最佳作品奖;洛夫的《雨想说的》获诗歌类最佳作品奖;刘荒田的《刘荒田美国笔记》获散文类最佳作品奖;陈廷一的《共和之路——孙中山传》获纪实文学类最佳作品奖。在随后举行的华侨文学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上,获奖作者与来自海内外华侨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发出倡议:将华侨文学发扬光大,让其为世界文学注入更多的中华元素,为繁荣中华文化开拓更加宽广的疆土。

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由中山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共同举办,以“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为主题,于2010年7月起向全球华人征集作品。组委会收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应征作品超过100部(篇),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和影视剧文学等体裁。

2011年11月12日,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王朝柱创作的电视文学剧本《辛亥革命》、王兴东和陈宝光的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获得评委会特别大奖;陈河的《沙捞越战事》被评为主体作品类最佳作品奖;舟欲行和黄传会的中篇报告文学《龙旗舰队的抉择》、匡满的诗歌《比回归线还温暖的地方——辛亥百年怀中山先生》获得原创作品类优秀作品奖,同时评出主体作品类优秀作品7部、原创作品类获奖作品8部。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成为“华侨华人文学贡献奖”首位获得者。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知多D

更名为 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 纳入“文化中国”项目

“第三届文学奖征集收到作品200多部,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参与国籍最多的一届”,南都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共收到海内外102位作家投稿,应征作品主要为小说、纪实、散文等体裁。

经过专家评审,加拿大作家张翎的作品《阵痛》和马来西亚作家李永平的作品《大河尽头》(上下册)共同摘得评委会大奖,两位获奖者将共享30万元奖金;薛忆沩的长篇小说《遗弃》、夏曼·蓝波安的中篇小说《天空的眼睛》等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为鼓励更多海外华人作家参与汉语写作,本届华侨华人文学奖特别设置了“新作奖”,分别由山飒的《裸琴》、谢凌洁的中篇小说《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张冲的中篇小说《她比烟花绚丽》获得。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华文文学与中国梦”座谈会,获奖作家从自己的经历和写作出发,讲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他们认为,海外华人作家的梦想就是记住母语,用母语写作,并且能通过华文文学写作走上世界文坛。对海内外华文作家来说,通过华文写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走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他们永恒的中国梦。经过三届的举办,“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已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推动中山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山的重要文化桥梁。

2016年,适逢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主办方决定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更名为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纳入国侨办“文化中国”项目,成为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11月8日,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在京揭晓。该届文学奖设大奖一名、优秀奖四名、入围奖五名,还增设了“伯乐奖”。十部获奖作品中有八部小说、一部诗集、一部散文集,这些作品注重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其中,陈河的长篇小说《甲骨时光》夺得大奖,虹影的长篇小说《米米朵拉》、陈永和的长篇小说《1979年纪事》、林湄的长篇小说《天外》以及中国台湾作家蓝博洲的长篇小说《台北恋人》获优秀作品奖;余泽民的小说《纸鱼缸》、陈谦的小说《无穷镜》、陈九的中篇小说集《挫指柔》、李长声的散文集《长声闲话》、王性初的诗集《初心》获入围作品奖。陈河发表获奖感言时称,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已经成为海外华文作家的“福利”,激励更多海外华文作家不断创作出好作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