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古人根据天气变化所确定的重要节气。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那么“小雪”的到来则标志着严寒的正式开始。此时的北方已经逐渐开始进入寒冰封冻时节,寒潮天气也会接连不断的到来,北雁南飞,万物凋零的寒冬终于到来。
每一年的11月22日左右大概是我国的小雪时节
一、小雪之“三候”
每一年的农历十月下旬,我国北方的温度会逐渐接近零下,寒气的到来使得在《群芳谱》一书中,古人曾对“小雪”节气有这样的描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小雪的到来标志着 天气逐渐变冷,降雨逐渐减少而降雪逐渐增多,但是又因为寒冷程度不够,所以降雪量也尚且没有那么大,所以人们将此节气定名为“小雪”。
小雪的到来不仅仅标志着天气的变化,同时也蕴含着诸多由劳动人民赋予的传统风俗。
小雪以后降雪量逐渐增多
古人在确定节气的时候,一般都会将节气划分为“三候”,小雪也不例外。初候是“虹藏不见”,意思是说小雪过后,降水形式由以降雨为主变为降雪为主,这样在降水时就不会出现夏日雨后因水滴折射而在天空出现的彩虹。二候为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意思是说在小雪及小雪过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中的阴气下降,天地之间出现阴阳不通的现象,致使万物凋零。三候则为“闭塞成冬”,意思是严寒的到来使得道路结冰,大雪将至,人们纷纷将家门紧闭以抵御寒气入门。
小雪三候
二、“小雪”时节的饮食习惯
冬季是享受一年收获果实的时节,也是养生的重要时期,在小雪这天,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饮食风俗。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传统,小雪节气过后,气温迅速下降,是腌制食品的绝佳时期,正所谓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俗语。人们在小雪前后便前往市场购买新鲜的蔬菜和杀猪宰羊,并在肉上撒上大量的食盐,再佐以相应的茴香、八角、花椒等调料并放在大缸内进行腌制。在腌制七天之后,人们往往会把把猪肉从缸中拿出来并用粽叶将肉串挂起来,等晾干后用柴火慢慢熏烤,熏烤出来的肉干十分可口美味。因腌制的食物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在冬日容易保存而不易变质,而腌菜或腌肉也成为人们过冬的重要食品。
小雪时期的腌肉
除腌制食物之外,我国南方的人们还喜爱在小雪这天吃滋粑,俗语有言:“十月朝,滋粑碌碌烧”,滋粑最早是用来祭祀牛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喜爱吃的食物。滋粑是以糯米为原料,并经过手工击打而成,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而且费力,但经手工做出来的滋粑却香甜可口并柔软细腻。吃滋粑,在南方有“一热二斗三玩”的说法,只有享受制作滋粑的过程,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农家乐趣。
南方人经常吃的滋粑
晒鱼干也是小雪节气的重要活动,这一项活动主要在台湾地区进行。在小雪这天,台湾中南部的渔民们会将鱼干晾晒在海边,同时将粮食也晾晒在海边。在小雪前后,台湾海边会出现大量的乌鱼、豆仔鱼聚集现象,所以在台湾当地还有“十月豆,肥到不见头”的俗语。
台湾海边的晒鱼干活动
三、小雪与冬季养生
冬季是一年最为寒冷的时期,小雪过后,降水形式由降雨变为降雪,水气与湿气、寒气相结合,最容易使人生病,所以在小雪及以后的时节,保护身体极为重要。正如老话所说“外防湿冷,内防燥热”,小雪时节的养生也有诸多技巧与方法。
小雪养生首先要“外防湿冷”,由于冬季多阴冷天气,寒气极易对人体造成侵蚀,而冻疮也由此成为冬季高发疾病,外防湿冷首先要预防冻疮的发生。从医学角度来讲,湿冷天气会加剧人的表皮散热,所以在冬季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寒气的侵入。在这种情况下,体质稍差的人会容易在湿气繁重的地区出现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的症状,而这种症状又会增加“冻疮”发病的风险。
而如何才能外防湿冷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注意锻炼身体,使身体增加对寒气的适应与抵抗能力,再就是可以经常按摩手足和耳廓,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而经常泡脚不仅可以抵御寒气,还能预防哮喘、感冒等疾病,如果感染冻疮则要及时就医。
冬季慢跑
第二则是要“内防燥热”,小雪时节除了要抵御外来的寒气,还要预防身体内部因长时间呆在室内而出现“燥热”的状况,而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则是预防“燥热”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养生食物则是“生吃萝卜熟吃梨”,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将梨煮熟后食用可以有效的抵御咳嗽,而萝卜则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的作用,而从抵御疾病的角度来看,生吃萝卜则效果最佳。
冬日多吃梨
文史君说:
小雪时节的到来也标志着严寒的真正来到,在这个节气,人们有许许多多的习俗与饮食偏好,例如要吃火锅、腌制腊肉或者吃滋粑等。但在这寒冷的冬日,锻炼身体和保护身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仅要吃好吃的,还要多锻炼,多吃一些养生的食品以抵御严寒的侵蚀。
参考文献:
1. 杨璞:《“小雪”养生:外防湿冷内防燥热》,《决策探索》2017年第12期。
2. 王涛:《小雪食补蓄生机》,《中医健康养生》2019年第11期。
原标题:腌腊肉、吃糍粑,今日小雪,这些传统节气民俗,助你度过寒冷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