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广州湾义商李炳南

继《赤坎文史》第五、六、七、八辑的精选文章转载及赠书活动之后,本号即将开启新一轮的福利放送。

11月起,本号将陆续转载《赤坎文史》第九辑部分文章,欢迎读者留言评论。我们将根据评论内容和点赞数,择优向五位读者赠阅《赤坎文史》壹本。获赠名单和邮寄方式将在系列推送结束之后公布,在此感谢赤坎区政协及编者谭启滔先生对本活动的支持。

法国强租广州湾时期,由于中国遭受列强瓜分以及日寇侵略情势的影响,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广州湾,便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避难所和主要出口港。因此曾出现特殊历史时期的经济畸形繁荣,也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奇才,李炳南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李炳南,字时熙,原籍遂溪县白沙村。生于1876年9月,卒于1946年9月12日,享年70岁。

李炳南发迹于广州湾,曾任广州湾赤坎商会董事。后来生意发展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但始终以广州湾商场为主要基地。晚年病重,不信香港的洋医生,回到广州湾医治,直至逝世。他一生勤奋、聪慧、诚信,善于捕捉商机,因此收获丰硕。同时,他不管什么“商场如战场”,坚持做人处世以“仁义”为本,谱写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义气、义举、义助之歌,被誉为“广州湾义商李炳南”。

广州湾义商李炳南遗照

一、“摔盆”起步,情义发家

李炳南出身贫穷,父亲李绍辉贫病交加,英年早逝,母亲林氏携三男三女艰难度日,身为长子的李炳南,小小年纪便要挑起家庭重担,含辛茹苦与母亲、弟妹过着朝不保夕的难熬日子。因为家里太穷,母亲每天煮些照得见人影的番薯粥度日。1895年,李炳南19岁,正是饭量大长身体的时期。他一早空腹到地里干活,饿得饥肠辘辘,推门进屋,寂静无声,母亲睡在床上,只是不停叹气流泪,不肯言语,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实在太饿了,吃完番薯粥再问吧。可是当他揭开粥盆盖时盆底空空,连照得见人影的番薯粥也没得喝了。他这才想起母亲不停叹气流泪,因为家里无粮断炊。李炳南看着空荡荡的粥盆,就像一个大写的“穷”字,顿时火冒三丈,血涌头顶,冲过去一把举起空粥盆,直往地上猛摔……他也因此得了一个远近闻名绰号“摔盆”。

李炳南从“摔盆”起步,在村后飞鹅岭边找到第一个商机:飞鹅岭下的石门海汊,海水咸淡相宜,盛产远近闻名的石门蚝,其肉为海鲜食材,蚝壳烧灰是上等涂料。他想,自己虽然无钱读书,斗大的字只识一箩,但是身强力壮,如果肯卖力气会动脑筋,不信干不出名堂来?他开始为顾主挑石灰,挑到华封、麻章、遂溪等地几十公里远,别人顶多只挑100斤,他却挑150斤;水涨河满,别人不敢冒险过河,他却头顶挑担,游水冲浪走在最前头。由于他肯卖力气,博得顾主好感,逐渐加薪。后来他又去遂溪亲戚家药材店帮工,收入虽然不多,但见识与资讯却多了很多。凭借聪慧敏感,23岁那年,他捕捉到新建城市广州湾自由港商机,于是辞工,东借西凑来到赤坎开小铺头,收购土特产等,当然也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

李炳南的小铺头收购王姓商贩的土特产,因为港口误了船期,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货款也推迟一个月才付清。这个王商贩倒也神通广大,通过亲戚的亲戚找到时任广州湾公局总局长的陈学谈,要求李炳南赔偿延误一个月付款的损失。陈学谈听了不当回事,生意场上常有拖欠之事,况且双方又无文字协议,于是向王商贩解释,正要打发走人。本来李炳南并不认识陈学谈,这时却鬼使神差,当他身揣赔偿金到处寻找王商贩,却在这里聚头。李炳南情真意切地向王商贩赔礼道歉:因为拖欠货款,按规定应该赔偿,虽然只有口头协议,但生意人也要牙齿当金使啊!

在生意场上讲情讲义的李炳南,虽然有时也有所“失”,但更多的却是“得”。他因为讲情义,客户越做越亲切,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因为讲情义,有诚信,大受公局长的赏识信任,也在广州湾传为佳话。后来,陈学谈、许爱周等商业巨头乐意与他抱团取暖,互相关照,合股经营。这些生意赚多亏少,有些是当局发牌专营的,则是利润丰厚,稳赚不亏。

有了第一桶金的李炳南,开始大展拳脚,扩大经营土特产,所开银号“裕生号”“同生隆”声誉响彻广州湾。李炳南颇具岭南特色的别墅“熙庐”拔地而起,成为广州湾第一个拥有小汽车的家庭。1930年前后,李炳南的生意红红火火,漫向省港澳、新加坡等地。虽然生意人不会怠慢资本逐利的属性,任究其根本,李炳南的不忘初心,情义发家,并非虚言!

二、开明人士,义满商途

李炳南家乡“李氏宗祠”内悬挂一块耀目的红木牌匾:“开明人士李时熙”。这是群众对他的评价,也是李炳南(字时熙)人生一大真实写照!

曾在李炳南家当了十几年婢女,现年95岁革命老人梁连梅回忆说:“李炳南先生当时思想比较开明,支持抗日救国。我目睹他义捐支援打日本鬼子。为了识字,我向李炳南提出晚上去读免费夜校。经他同意后,最初在陈学谈办的民众夜校上识字班,后来到晨光小学读夜校,接受革命教育。”1942年,经党组织同意,梁连梅与孙树珊结婚,以夫妻名义开办“益记”商店,为地下党组织购买枪支弹药运往游击区。梁连梅出嫁时,李炳南给她置办嫁妆;回娘家,她第一个看望李炳南。

据白沙村史《李炳南事迹简介》:“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支援解放战争,村民纷纷捐钱捐物,李炳南捐粮两千多斤,还捐出四支手枪支援革命。”

湛江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市粤剧团原团长李文,便是李炳南的五公子。当年李文在香港结识了不少左翼电影戏剧人士,经常参加进步社团的演出活动。受共产党的影响,他开着私家车从繁华的香港走进山区游击队,投身抗日文艺活动,还买来几条枪奔向文工团。后来他又把李炳南在越南的印刷厂设备搬到游击区印刷地下刊物,并给文工团成批购置乐器。

在李炳南广州湾的“裕生号”,还有“一窝”共产党:李有善、李益和、肖国林等利用打工的合法身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来都成为共产党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据说李炳南当年在香港轮船上的电台装备,便是被这些共产党人偷偷拆掉,送到十万大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话说,李炳南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内情,但他的为人仁义开明,却客观地成就了共产党的大好事!

李炳南义满商途的事迹,不胜枚举。翻开广州湾公益事业历史,几乎所有大项目都有李炳南捐资出力,肩任董事的身影: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前身寸金桥公共医院,于1941年5月1日建成开业,李炳南身为董事参加剪彩留影;李炳南是培才中学校董;李炳南是培才小学校董;李炳南是益智中学校董。

李炳南(前排右一)任寸金桥公共医院董事留影

1942年创办的益智中学,以维护民族尊严、爱国兴学为鲜明特色,在湛江教育史上留下光辉一页。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国民党驻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巫尊群等,以创办“中正中学”为名,企图侵占益智中学校产,有些校董畏惧淫威,宣布退出。原校董会的许爱周、李炳南、郑绪杰、黄衡初义愤填鹰,坚决拒绝恶势力,决心将益智中学办下去,重新组成新的校董会,高唱一曲响亮的正气歌!

李炳南同村兄弟李福,跟他在广州湾“裕生号”打工,后来当账房先生,成为他生意上的左右手。他觉得李福有文化有能力,不应把他绑死在自己的一棵树上,而是应该成就他。他对李福说:“你给我打工,我给你再好的待遇,也只能是打工的待遇。不如你出去开铺头打拼,希望能闯出一番新世界!于是他义助李福三千大银开百货铺,果然生意一直兴隆,后来又有新发展,成为广州湾小有名气的商家。

从广州湾到省港澳,李炳南经商近50年,先后从老家带出来100多人。有些人像李福一样,后来有了大发展。多数人虽然没有大发展,却实现大温饱,比起苦难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

香港“钢铁大王”庞鼎元,既是与白沙村隔海相望的官渡老乡,又是广州湾商道上的熟人。当年庞鼎元在广州湾其舅父张仁山店铺打工。李炳南的生意做大到香港,开办较有名气的“兴顺隆”。这时庞鼎元也到香港打拼,初期经营杂货做“叮当佬”,本少利薄,遇到很多困难。李炳南义助一张台面摊位,供庞鼎元做买卖,并无偿供给用餐。庞鼎元有了固定的经营点,生意渐有起色,不断积累资本,后来在将军澳办“绍荣钢铁厂”,日后成为香港“钢铁大王”。取得巨大成功的庞鼎元,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满怀感激,连连称赞李炳南当年的深情大义!

三、仁义处世,一代乡贤

李炳南仁义处世,成为百年赞誉的一代乡贤!

自广州湾经商发达后的李炳南陆续回馈家乡,到现在已经120年,岁月风雨淹没了多少山坑田畴,可是家乡世代却忘不了炳南公的仁义恩德!

修宗祠,传美德。李炳南经常从广州湾回乡祭祖,他虽然只读过一二年私塾,却从小浸润祠堂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渗入骨髓,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准则和精神力量。为传承中华美德,他发现祠堂年久失修,提议每户捐资一个银元,不足部分由他全包,修缮后的宗祠面貌焕然一新!

建炮楼,护村民。1919年2月23日夜,一伙早有预谋的贼匪强盗,乘船从石门海汊上岸,偷袭洗劫白沙村,残杀村民48人,抢走妇女儿童几十人。一个生气勃勃的白沙村,霎时间笼罩“百户啸疏鬼唱歌”的恐怖。李炳南当即放下手头生意,安慰群众,出资建起三层楼高、枪眼可俯视全村的炮楼,出钱雇了十几名“团练”轮流值守,此后数十年震慑邪恶,群众因此安居乐业,而今炮楼尚在,见证这段历史。李炳南同时在炮楼旁建起一片院子,现在已经破烂的拱门,仍依稀可辨“仁义厅”三字,据说是为方便乡亲议事习武、提供行仁聚义之所。

图为李炳南为保护村民所建的炮楼

办学校,育人才。李炳南在商场打拼,深感没有文化之苦,培养人才之重要。为解决本村子弟读书问题,他慷慨解囊,出资办学。1922年在白沙宗祠南边建起一百多平方米的教室,创办正规初级小学。后来又在邻近的石盘村,由他筹集大部分建校款项,与该村李贤英等合力牵头,办起石盘中心小学,解决了周围几十条村子弟读书的问题,培养人才多不胜数。

兴水利,济民困。李炳南时时处处关爱乡亲,每年都接济孤寡贫困村民;村民无钱料理后事,他获知便全盘包揽,让死者安息。1940年春遭遇历史大旱,田地颗粒无收。李炳南为了帮助村民抗灾度难关,在赤坎购买两万多斤大米,用船运回家乡,连同家中仓库所余的几千斤稻谷,大部分给本村兄弟,部分接济石盘、西坑、深陇等村灾民。1943年,一场台风带来滔滔浪潮,冲垮家乡铜鼓坑海堤,良田被淹无法耕种。李炳南出资修好海堤,建好水塔,保护铜鼓坑一百多亩良田不再受灾。

筑路桥,促发展。乡亲去趁华封、麻章、遂溪圩要经过三条溪河,若遇大雨,则要冒险淌水过河,白沙村民李之芳,李光胜便因此被淹死。靠挑蚝壳灰淌水过河而走上经商之路的李炳南,深知其中的风险苦难。1935年,他投入巨资,请人勘测,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起大堡、深陇、华封3座钢筋水泥路桥。这三座路桥经历四十余年,为数十条村庄群众出行以及买卖方便,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生活,谁也计算不出作过多少贡献!

设茶亭、办圩场。李炳南亲历挑担走路喉干舌燥苦辛,便在通往遂溪、廉江、吴川、赤坎的交汇口大堡村后岭建一座茶亭,并雇请一人煮水煲茶,过往客人可在此遮阴避雨歇脚,又可免费饮茶润喉,无不赞扬施主宅心仁厚!李炳南站在茶亭旁谋划,在此交汇处建一个农村圩集,既方便群众,又促进经济发展,作用不可估量。可是创办一个市场需要多少资金?如何管理市场?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李炳南费尽心血,决定出款兴建茶亭圩,圩场内设猪牛肉行,蔬菜水果行,用具杂货行等,圩期错开华封圩农历三、六、九,麻章圩一、四、七,茶亭圩二、五、八,这样可以互为补充,增加市场贸易活动。开始3个圩期所有卖不出去的产品,由他按市场价格全部收购,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三个圩期后买卖热闹起来,茶亭圩创办成功。1946年李炳南逝世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的仁义功德,把“茶亭圩”改名为“南亭圩”。直至今天,“南亭”成为地方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后记

广州湾义商李炳南在香港的“兴顺隆”“裕泰庄”本来做得风生水起,深受商道中人的称赞与羡慕。后来购买两艘轮船,一艘来回香港广州湾、雷州半岛运输土特产品;另一艘从香港运货去南洋、新加坡等地。二战期间,一艘轮船在运货途中遭日本侵略军队抢劫去台湾,虽然船员被放回来,但货与船却被抢占。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使其家族生意遭受重创,损失巨大。另一艘轮船遭英国奸商暗算,被指过期报废,不能驶进香港,只可在澳门等远海停泊,成本加大数倍,后因亏本放弃。屋漏更兼连夜雨,李炳南晚年病情严重,辗转医治,再也没有精力料理日常业务,生意逐渐衰落。

李炳南最后回到广州湾,经寸金桥公共医院医治无效逝世,葬于赤坎鸡岭。因为城市发展,十多年前由其小儿子李鑑波主持迁葬回白沙村飞鹅岭,头枕高山,面朝大海,视野开阔,宁静致远!

本文选自《赤坎文史》第9辑

作者李高万系深圳市电台办公室原主任

编辑:大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