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中国革命军事家,排名由上至下,不难看见一些为人民所熟知的英雄,贺龙……陈毅……张云逸……恍惚间,曾中生的名字映入眼帘,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生平、业绩及最后的归宿,后辈都知之甚少,令人唏嘘不已。为了让英雄的故事得以流传,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1935年八月中旬,夜色笼罩着川北卓克基,透露出一丝诡秘的气息,一行全副武装的警卫员押解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曾中生,阔步朝着一片树林走去,静谧的晚上只有几声虫鸣,仿佛在掩盖着什么。待行至树林深处,这群“魔鬼的爪牙”顿时凶相毕露,拿起一根绳子一下子勒住了曾中生的脖子。
杀人灭口,张国焘,你反党……话还未说完,曾中生气绝倒地。不一会,卓克基寨南躁动声越来越大,枪声、喊话声混作一团,几名警卫员前前后后的跑回营地,边跑还边喊着:“不好了,曾中生通敌逃跑了,大家快追啊!”营中战士们倾巢而出,一众人围着周遭的小山坡找了整个晚上,都未曾摸索到任何的消息与踪迹。
三人成虎,关于曾中生通敌逃跑的消息第二天在营帐中蔓延开来,战士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总是会出现一两句“曾中生逃跑了,估计掉进河里淹死了”这般的话。在当时,通敌是为战士们所不齿的行径之一,无人知晓真相究竟如何,只能以讹传讹。
直至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控诉了张国焘的“左”倾错误,曾中生得以沉冤昭雪,事件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1
曾中生,原名曾钟圣,1900年6月10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东乡犀牛坳,家中共四口人,还有一长兄,名唤曾希圣。父亲曾经伦靠剥削穷人起家,也算是混成了一个破落地主。1917年,曾中生进入郴州第七联合中学读书,其父眼看两个儿子都生的聪慧,便想送二人去往日本留学。留学的费用是昂贵的,曾经伦特此设宴款待当地地主,筹集学费,请求赞助,共募得五六百光洋,一下子发了财。无奈兄弟二人志向相同,不愿意读书荒废时光,双双投身革命。
一人闲在家的曾经伦更加有恃无恐,借着之前筹集的学费做起了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对于乡间邻里越发没有好脸色,时不时做些蝇营狗苟之事。远在外地的兄弟俩时常写信规劝父亲,却被曾经伦反呛:“放狗屁,我不这样,吃什么?穿什么?”于是乎,父子关系彻底断绝。
此间,曾中生入湖南衡阳中学求学,后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攻读军事理论,革命之心日盛。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共产党举办的活动,譬如青年军人联合会、撰写《青年军人》刊物的稿件等,在实操之中,曾中生对于从前研读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国民大革命的步履匆匆,曾中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工作,随部队踏上北伐之路。1926年,国民大革命风向转变,曾中生在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入职《汉口民国日报》报社内,负责主笔与宣传事宜,为革命略尽了绵薄。1927年,席卷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扰的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曾中生自知情况危急,成为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积极配合国民党“左”派开始讨蒋斗争。同年九月,曾中生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并出席了党的六大,1928年冬回到上海,供职于中共中央军委。
经过了几年的历练,相比于之前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样,曾中生明显成熟了很多,苏联的这一趟学习,他攻读了海量的朱德、徐向前等人送来的敌军斗争分析报告,并已经在筹谋“游击战”的打法了。
1930年,曾中生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春秋之交,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致使鄂豫皖苏区发动的起义失败,中共中央决定调任新的特派员前往鄂豫皖。是年9月,经过思量,曾中生成了最适合的人选,他踏上了前去大别山的路程。谁曾想,这一去,虽造就了一个被后世敬仰的英雄,也迎来了一场腥风血雨。
2
1931年4月12日,张国焘带着一帮人来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说是奉王明之命,前来改造部队与纪律的,实则是来夺权。他们从上海出发,途径武汉,经由地方武装护送下来到了根据地的政治中心——首府新集。当天,曾中生正率部攻打土豪据点,接到战友邝继勋的传报后,立即折返,于13号晚上抵达新集。张国焘气焰嚣张,舟车劳顿后,脾气更是控制不住,曾中生刚一回来,还没来得及合眼,就去到了张国焘住所汇报近几年来的工作。
自曾中生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他不仅将红1军和红15军整编成了红4军,还改善了地方党组织与军队的关系,增强了战士们反围剿的战斗力。其率部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夺取了磨角楼战斗的胜利,后又清算了李立三的错误路线指导,并创办了《红色战士》、《消息汇报》等刊物,将苏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务工作、土地革命、工运、农运及财政经济把控的十分精准到位。
可以说,曾中生的到来,极大地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展,是可喜的局面。
汇报中,曾中生还谈及了日后可能会面临的艰难局面,但是坐在椅子上的张国焘却摆起了“钦差大人”的谱,不仅一个字没听进去,还鸡蛋里挑骨头地谴责起了曾中生。
他趾高气昂的抬着头,没好气的说道:“我在上海动身来苏区时,曾得到中央的指示,说你在苏区执行的是立三路线与公开的富民路线。我到苏区的这一路上,感到苏区没有健全的苏维埃组织,红军中没有健全的党组织。你们只注意军事发展,乱打土豪,而且在红军中土匪军阀习气十分严重。因此,希望你按照四中全会的路线,拥护我的工作。”
这一番长篇大论说白了就是牢骚话,还夹带点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我大老远跑过来没人接就算了,队伍中的战士见到我也没有点见领导的样子,这让我很没有面子!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必须得听我的,知道吗?”
一席话毕,曾中生无语凝噎,他没有想到,这几年的努力居然在中央代表张国焘下马伊始就被否认的干干净净,回忆张国焘的字字句句,他顿时汗毛直立,觉得一场不可估摸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即将打响。
自张国焘来到鄂豫皖,红军队伍里恐怖的气氛便一直没有消逝,大肃反要清除党性觉悟不高、可能存在叛党现象的战士,可是结果如何界定,却全是张国焘一人说了算。期间,红四军军长邝继勋被其扣了作风问题的帽子,撤除了军长职位,徐朋人、曹大骏、陈定侯、舒传贤等人也未曾幸免于祸,都被张国焘严厉地批评了指责了。
3
在此局势之下,曾中生不下五次地反驳了张国焘的指令,为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战友们叫冤,并在关乎战士们生与死的“攻打英山,震动南京”的战斗指挥设想之中,出言顶撞了张国焘。小河口会议上,曾中生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了张国焘的错误,让张国焘产生了伺机报复的心理。
1933年7月底,张国焘免去了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职务,并在他身上强按上了“取消革命”、“投降敌人”,是“立三主义者”、“托陈取消派”、“右派领袖”的罪名,将他送进了牢狱。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张国焘几次三番逼曾中生写“自白书”,但曾中生面对“官大一头压死人”的情况,仍然心系党与革命事业,在狱中撰写了长达3万字的的《与“剿赤军”作战要诀》,夯实了战士们的军事理论。
此外,曾中生还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点》等著作,均在此后被指战员们送往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宝贵军事遗产。1935年,曾中生在未解除监禁的情况下参加了长征,同年六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成功会师,曾中生闻讯后,喜极而泣。他决定连夜修书一封,痛斥张国焘的种种恶行,信中提到:要继续为党工作,愿意接受党中央的审查和处理。
但这封信没被送出去。次日,张国焘得知曾中生已写了一封信揭露自己的罪行,立即吩咐将信件追扣下来,并责令看守人员死守秘密,严加看管。
夜色美丽,人心不古,八月中旬的某个夜晚,年仅35岁的曾中生被秘密杀害于卓克基的树林中。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曾对曾中生推崇备至:“曾中生同志是个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红军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着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这简单几行字,概述了曾中生的革命生涯,准确,字字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