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桂林深度游,探秘系列3—铁封山寻宝
在桂林历史上,曾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谣:北门城外铁封山,钥匙埋在泗洲湾,若是哪个找到了,金银财宝任他搬。
这首歌谣不知传唱了多少代,关于铁封山(位于宋代北门城外,即现驿前街与东镇路之间)下埋有金银财宝的传说也不知传了多少年。铁封山下到底有没有金银财宝,至今仍然是个谜。这就带你桂林铁峰山寻宝去。铁峰山上看桂林非常美,宝贝肯定是寻找不到的,还不如先看看风景在去寻宝。
民间传说
据民间传说,铁封山有一个幽深的洞府,洞口有两扇巨大的石门封口,黑漆漆的洞内堆满了金银财宝,有一些贪财的人总喜欢偷偷溜进去,“拿”些金银财宝回家。但是只要把金银财宝拿在手上,就会头昏眼花分辨不清方向,连洞口都找不到,只有把金银财宝放回原处,才能找到出口。因此,石门虽然长年敞开,洞里的金银财宝却不曾丢失一件。在铁封山守护金银财宝的老神仙,看到个别人总是这么贪心,于是果断地把石门紧闭,将开启石门的钥匙埋在了泗洲湾。从此以后,这两扇石门再也没有打开过,总是关得紧紧的,就像被铁封起的一样,所以人们就叫这座山为铁封山。
纵观铁封山北侧,从驿前街望去,它如斧劈刀削般璧立千仞。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这就是埋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听老一辈的人讲,古时候曾有人在这一带的岩壁上寻找入洞门径,全是一无所获。个别有心的桂林人以前也曾幻想能在泗洲湾找到这把钥匙。有人说这是一把金钥匙,也有人说这是一把石钥匙,其特点是巨大无比,即使找到了,也要三四个人才能抬得动。有人曾早出晚归,到泗洲湾去探寻了千百次,却始终未能如愿。
曾有金库
其实铁封山下的确有一处很深的洞窟,是专门用来存放金银财宝的。那是在民国年间,李、白、黄一统广西之后,就在铁封山下开山凿洞,然后用钢筋水泥浇注,建造了一个大的主洞,两侧分别开出近十个支洞。主洞大门为一重大铁门,再一重大木门,支洞的洞门为大铁门。所有门框全用特制的大钢框焊制而成,洞窟都是券顶,洞内严丝合缝,洞穴滴水不漏,这就是当年用于存放大量黄金白银的秘密洞窟,几十年来一直秘而不宣,世人鲜有知晓,这就是广西省政府国民党的金库。
藏宝图出现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数年前有位大圩的亲戚带着一位和他一起做工的灌阳人找到我,很神秘地拿出了一份藏宝图让我鉴别真伪。我当时半信半疑,耐着性子把全套图文反复研读了数遍,据藏宝图说明称:灌阳民工的长辈当年在国民党部队任某部参谋长,负责桂林城内作战指挥部的警卫。指挥部设在虞山下,东镇路一带住着大批国民党的党政要员,而广西省政府中央银行的金库就设在铁封山下。桂林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在铁封山、叠彩山上修筑碉堡工事,他们所在的部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坑(注意:他没有写出在哪座山、哪一段地点),从铁封山下的金库里运来几十箱黄金白银、奇珍异宝,放入坑内后架上横木,筑上钢筋水泥,然后再在上面修筑碉堡工事。桂林解放后他逃离部队回了老家,文革前曾私下到此地看过,见埋藏金银财宝的地点未被人动过。为防将来忘记,特记下此事并绘制藏宝图一份云云。据其后人说,他本人因十年动乱被当作反革命分子投入牢狱。改革开放后回乡,将此图此文传给后人寻访。他不久魂归西天,而后人又无法知晓其确切地点。
藏宝图纸质为毛边纸,图上标明了铁封山、叠彩山上的几个工事以及阚维雍纪念碑、东镇门、木龙古塔等标志物,但未标明藏宝图的准确地点。从这段文字来分析,国民党政府从金库转移一部分金银财宝到山上,一则是就近方便,二则是不易引人注目。
我当时对藏宝图不标注确切方位表示过怀疑,但仔细一想,当事人明白的事,无须确切指认,目的是以防留下后患,这也在常理之中。从地理环境上分析,图上虽未标明藏宝地点,但最便捷、且又最隐蔽的地点应该是铁封山两峰之间南麓的山坳。于是我们几个人随着献图人,对铁封山上留存的碉堡工事逐个进行考察,有几处碉堡的地面的确是浇过钢筋混凝土的,但从地面与岩石的结合来看,想在钢筋混凝土下掘出一个大坑显然是不太可能。有不甘心者,找来了金属探测器,探遍了每一处碉堡的每个角落,仍然是一无所获。于是我们又折向叠彩山北麓的山坳,对所有的碉堡工事进行逐一探测,依然是扫兴而归。
于是我推测,大概是某位好事者,发挥了天才般的想像力,融入了当年的真实史料,编造出了又一个“铁封山,铁封山,金银财宝任你搬”的神话故事。铁封山到底埋有金银财宝没有,这个谜底恐怕只有铁封山才知晓了。
古城墙
防御工事
城墙驻兵堡口
山坳的城墙,隐蔽在这里很少人知道,要放绳索才能下去。
徒手攀铁峰山东峰
站在这铁峰山的东峰,滨临漓江,看漓江之水北来南往,历史,传说就如同这漓江水流淌而去,生命也是如此,几十年,一瞬间。站在这有故事,有传说的地方,给人的感触就不一样,要的就是这种感受,这就是宝!接下来我会用几个视频来介绍这次寻宝的经过,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