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与北上抗日先遣队

长征是时常出现在书本中的字眼,许多人只知道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转移的过程中遭遇了数不清的艰险,却不知另一支部队为吸引火力,转战闵浙,牺牲了无数英烈,它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中旬,“左”倾错误在瑞金中央苏区日盛,蒋介石步步紧逼,对根据地发起了五次围剿,二十万乌泱泱的大军气势如宏,在实力差距过于悬殊的情况之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

起航前,红军高级干部在商议后决定,优先派出一支部队,取名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闵浙,将蒋介石的目光与注意力吸引过去,以确保主力部队能够转移顺利。为何要朝着福建与浙江方向发起进攻呢?那是因为浙江人杰地灵,风水甚好,是一块发财的福地,蒋介石将其看的很重。如若趁其不备,攻它个措手不及,蒋介石势必会增派人手驻扎当地,这就能够大大降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风险性。

部队的任务安排十分详细,由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以及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组成主力部队,由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负责西征探路,而由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团改编的红七军团,单刀直闯江浙富饶之地。踏上征程,方志敏、刘畴西在与敌军厮杀的过程中不幸被俘,于1935年8月6日秘密杀害在南昌市下沙窝。

在长达7个月的俘虏时光中,方志敏仍旧不忘革命,他撰写了《狱中纪实》、《清贫》等著作,留下了宝贵的红军历史影像。而翻看一本本烈士遗留下来的典籍,透过一行行的字迹,读者却读不到方志敏的悲伤,有的只是坦然,为革命光荣牺牲的坦然。

方志敏1899年生于江西省上饶市戈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共四口人,父母双亲以及弟弟方志纯。由于家庭贫困,方志敏并未接受过完整连续的教育,只在8岁那年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后又辍学在家帮衬打点各项事宜。可是这孩子头脑灵光、思维活跃,是块读书的料子,其父母虽没什么文化,但也想让孩子出人头地,故在其17岁时,又向街坊邻里募得了些许银两,送方志敏到县立高等小学读书。

在校期间,方志敏逐步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内心一股暗潮正在涌动。1919-1920年期间,方志敏先后参与了领导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撰写《捉贼》、《哭声》文艺作品等活动,结交了一群有志之士,并与《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交情日渐深厚。1921年,方志敏因反教育腐败被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开除,同年春日成功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同文书院),深感校园内部已经被洋教士给控制了,读书不是读书,更多的还是做礼拜,成何体统?

自此之后,方志敏将重心彻底地转移至革命活动中去,一面从事《民国日报》的校对工作,一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发表了白话小说《谋事》,引起了同在上海办事的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的注意。

应组织的委派,方志敏四处奔走,为共产党设立了多个江西活动据点,并创立了南昌“文化书社”、《青年声》报刊,为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由于表现优异,能力超群,方志敏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当时国内大革命失败的思潮层层迭起,白色恐怖蔓延至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方志敏的每一步都走在刀刃上,他与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员一起,克服环境封闭、没有外援等困难,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建党的组织和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因为方志敏不懈的努力,赣闽浙革命根据地拔地而起,不仅振奋了一众红军战士们,还为赣东北根据地的开辟铺好了一条路。后续,方志敏又积极投身于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等活动中去,待就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时,已经1928年了。

方志敏可以说是队伍中的文艺担当了,写书、拟定话剧宣传剧本,他都信手拈来,经过几年的积淀,革命战线由赣东北转战闽南,集结的工农力量越来越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就此诞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支新创建的队伍在方志敏的带领下,在闽北连打11仗,全部取得胜利。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方志敏兼任政委,并挑起新的担子——组建新红十军。

1934年10月,寻淮洲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于11月上旬整合为红十军团。

人员进行了大调动,原赣东北苏区的新红十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军团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全军团编为3个师,原红七军团缩编为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原新红十军编为二十师,师长刘畴西兼;赣东北苏区赤卫队员组建成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

这次整编,存在着极大地不合理性,致使指挥班子矛盾重重,无异于为此后的战斗埋下了重重的隐患。刘畴西出任红十军团军长,欠缺大型兵团作战经验;寻淮洲本是军长,可居然降级成了师长,白瞎了东征时期积累下来的大小几十场战役的经验;方志敏本为直接军事领导人,却变成了司令,无法越级进行指挥;红十军团新政委乐少华也是空有理论,没有实操;粟裕指挥才能优异,却架空了权力,无法干涉大局。这样一来,本就欠缺凝聚力的队伍局势变的更为紧张。

在中央的嘱托下,部队一行人朝着浙皖边境进军,被心思缜密的蒋介石发现,立即调动五个正规师、两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以及后备部队,加起来共计十几万兵力,准备一举歼灭这支孤军奋战的红军队伍。

红军主力在红十军团的掩护下,已经顺利转移,但自己却跳到了沼泽中,越挣扎陷得越深。以王耀武为首的国民党部队响应蒋介石的号召,于乌泥关做好了战斗准备。刘畴西本可命令寻淮洲带领的十九师与敌交战,因为这支部队好歹也算经验丰富,但他却偏偏选用了二十师和二十一师,这两只队伍野战经验为零,再加上埋伏时一名战士枪支突然走火,惊扰了王耀武,让红十军团作战局势由主动转为被动,只能“硬着头皮”和国民党军队硬刚了!

可是,国民党作战武器优于红十军团,人数上也占据优势,红军的四次冲锋均在枪林弹雨中败下阵来,寻淮洲也在战斗中腹部中弹,壮烈牺牲。方志敏在此次战斗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大伙儿撤退后,开会协商接下来的动作。粟裕认为,情况危急,只得保留火种,选择游击最为妥当,而刘畴西则建议,退回赣东北根据地,整军休憩。方志敏选择了后一种方案。然而,这却酿成了一桩惨剧。

方志敏是一个心很软的人,且对待战友情真意切,不愿部队中的将领们彼此间伤了和气,在争执之下选择了维护军团长,也就是刘畴西的面子。可是,谁也不知道国民党在战斗打响后,迅速攻克了此前红军建设的赣东北根据地,此时回去无异于自寻死路。

1935年1月15日,在回“老家”的路途中,红十军团部队在怀玉山一带遇袭,让方志敏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与粟裕带队想要翻越大山,前往化婺德苏区中心,可刘畴西与率领的部队却慢了半个拍子,前方队伍苦等迟迟不见其身影,方志敏只好让负伤的粟裕带队先行撤离,自己再沿途折返,等刘畴西一同回去。无奈,刘畴西听不进方志敏的劝诫,无视方志敏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提早上路的提醒,坚持要休息一晚再继续赶路。国民党哪会放过一丝一毫的机会呢?当天晚上就把可以突围的四条路全部堵死,方志敏此时已身心俱疲,决定将部队分散成小股分队,分散行动,保存实力。

然而,怀玉山内林深树茂,温度极低,陆陆续续的队伍接连被捕,方志敏与刘畴西也在坚持一个月后,不幸被俘。彼时的中央红军已经到达了贵州,准备横渡赤水。

在狱中,敌军无所不用其极,劝降二人,但方志敏与刘畴西仍不为所动,尽管刘畴西刚愎自用,但方志敏却从未怪过这位战友。

他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6篇文章,给后世之人还原了自己遭受牢狱之灾的心情与境况,但好在,他从来都乐观积极,即便是即将赴死,也仍用幽默诙谐的语句讽刺敌人,他亲切称呼刘畴西为田寿,他被敌军王耀武誉为最可敬的对手。

1935年8月6日,他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他的不忍造就了他的传奇,他的故事,将在风中,久久低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