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形成之大量生产方式

20世纪初期,当时的制造业生产方式以手工单件生产为主。由于生产率低、生产周期长,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人们对产品有需求却无力购买,最后致使许多作坊和工厂面临倒闭的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的全面普及使用,机器渐渐代替人力成为生产制造的主要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率。大量生产方式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大量生产方式从形成到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期、形成与发展期和全盛期三个阶段。

1.萌芽期

19世纪中期,美国制造业已具有劳动分工、零件的互换性和专用机械等特点,已具备了大量生产方式的雏形。但进入20世纪后,美国模式的这些特征已经不足以支持许多大企业的成长。

2.形成与发展期

190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福特在试造了几个车型后,终于推出了改变世界的T型车。1913年福特意识到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必须采用流水作业进行大量生产,为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流水线生产大太提高了生产效率,叫促使了大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这就有助于创建吕立巍模经济为基础的商业市揭。流水线不仅仅为汽车制造,更为全球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为此大量生产方式的概念广为传播。

3.全盛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管理范式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世界工业的主导生产模式,它对美国20世纪经济力量的迅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大型企业内部的原型样机制造享间还保留了手工生产方式外,大规模生产实际上已成为美国大型制造商采用的唯一生产模式。

大量生产方式是指大规模地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稳定的需求;

②巨大、统一的市场;

③低成本、稳定的质量、标准产品和服务;

④产品开发周期长;

⑤产品生命周期长。

大量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以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来降低产品成本。大量生产方式围绕功能专业化和劳动的详细分工而设计的庞大生产组织,把固定费用分散到工厂、设备以及生产线组成上,产品的巨大产量形成了规模经济,这种高效能降低了单件成本。这与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是吻合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要产品能生产出来,就能销售出去,生产得越多,成本也就越低。

大量生产方式的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产品成本,但它只适用于单品种、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一旦市场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时,由于生产规模庞大、大量采用专用设备、专业化分工等原因,企业很难快速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大量生产方式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就很难发挥它的优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