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

成都人都晓得华西坝,因为著名的华西医院伫立于此,但是大多数成都人可能并不了解它。

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

华西坝之于成都犹如牛津、剑桥之于伦敦,清华、北大之于北京。成都是文化之都,华西坝可以说就是“成都之都”。

原来的华西坝更大,有八百亩地(800亩地大约有2668个操场的面积)。北起临江中路,南至省体育馆,东抵胜利新村,西达黉门街都是华西坝的地盘。

要想真正了解现在的华西坝,还是让我们回到这方深厚的土地,看一看华西坝最著名的华西医学中心。

1910年,由在成都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的4个“差会”(即基督教负责集资、派遣传教士到国外传教的机构):英美会、美以美会、浸礼会和公谊会联合创办。

1918年圣公会的加入,让学校成为由5个“差会”协同合办的大学,因此被称作“五洋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综合大学之一。

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牙学院和神学院,但是以医科为学校特色。

▲上图为林则博士、林铁心夫人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教师;下图为大学路上华西大学的围墙。

新开了新南门之后,华西坝越来越繁华,一条校园内靠近围墙的主要道路就发展成了街道,这条街道也很自然地被称作大学路。严格来说,大学路是华西坝上的第一条街道。

云生西北,雾锁东南。抗战期间,横断山脉以南是西南联大,以北便是成都坝上的华西大学。

当时的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护士专科学校等先后迁来成都,借华西大学的学院继续办学。

由于上述学校中的前四个都是基督教会开办的学校,所以事实上是与华西大学联合办学,时人称之为“五大学”。

联合办学期间,五大学的设施比西南联大高级了不少,不仅保持了原来的教学规模,甚至还增加了新的科系(最多时有5个学院、70多个系及一些专修科),新修了一些建筑,在校学生超过五千人。

一时间,学校里众星汇聚,陈寅恪、顾颉刚、钱穆、吴贻芳、林则、冯友兰、李约瑟等都曾在此设坛授课。

▲自左至右:梅贻宝,吴贻芳,陈裕光,张凌高,汤吉禾,来源网络

更激动人心的是,川籍联合国哲学顾问、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恕忠在1942年11月发起成立的“东西文化学社”,学社成员不仅有大量中国学者,还包括了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普朗克等全球性的泰斗级大师。

世界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就在这里发表过被听众形容为“吼叫”一般的演讲,令人难以忘怀,掌声雷动。

顾颉刚说:“在前方的声音惊天动地,到了重庆是上天下地,来到华西坝使人欢天喜地。”一些文人便称华西坝为战时的“天堂”,战乱之后,这座“天堂”也让不少人怀念追忆。

国学大家钱穆新先生曾在《回忆华西大学》一文中写到:“华西坝的新鲜之处首先是它的建筑。”

1912年,华西大学理事会通过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公开招标,决定由英国建筑师费列特·荣杜易主持设计,加拿大籍教师苏维廉负责施工,修建了一批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

即使身处现代,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依旧散发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那座闻名成都摄影圈的钟楼(位于荷花池),是中西结合式的砖塔架构建筑,是多年来,无数人脑海里和手机里的美景。

除此以外校园里的怀德堂、合德堂、懋德堂、万德堂(即第六教学楼)以及第五教学楼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