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宣布ZX-14R(又称ZZR1400,俗称“六眼”)将于2020年停产,一代神车即将落幕。
ZX-14R的第一代产品诞生于2006年,在本田“超级黑鸟”和川崎ZX-12R停产后,它是唯一能够对抗铃木隼的超级速度之王。作为最强的公路量产车,初代车型便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197马力,能做到299km/h的极速。2012年,升级至200马力,并标配ABS,驾驶模式和牵引力控制系统。不过,随着更现代、更环保的增压Ninja H2 SX成为川崎新的超级公路旗舰,ZX-14R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
说实话,我更喜欢“六眼”,它的纯粹,还有无所顾忌的加速,以及在高速状态下那种让人敢性命相托的稳定感,虽然我最高也只跑过285km/h。增压引擎的H2现在具有相同的性能,而且更现代,但它的力量感永远不会像六眼那般浓密、雄伟,甚至是油腻。
再见,六眼,很开心曾经拧过你!
邻家巨人 #川崎Ninja ZX-14R“六眼魔神”深度测评 -刊载于2014年《摩托派》杂志
文/拧大虾 图/酱油张、汽车导购、小丙
人们通常不愿和巨人走得太近,因为自觉差距太大。但如果恰巧邻家就住着一位巨人,你便有了接触他的先决条件,然后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他并非看上去那样唬人,甚至比其他人更适合做你的朋友。为什么不呢?如果你准备好,就接受他的拥抱吧。
所有人都是矛盾体,特别在选车这件事上更是如此。一方面,我们渴望动力能够强悍到撕裂路面;另一方面,又希望轻松驾驭,一切尽在掌握。教科书上说,暴力和驾驭不可兼得,你必须重其一;但它不会告诉你,说这些话的通常都是键盘高手。
下面,就是我和“六眼魔神”的故事……
魔神的故事
1990 年,川崎推出 NinjaZX-11 ( ZZ-R1100 ),它是首款采用 Ram Air (冲压进气)系统的量产车,这个系统能让发动机的输出更强大。 Ram Air 系统被采用后,它让 ZX-11 具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最大功率。这款“猛兽”第一次在速度表上标出了 320 km/h 的刻度,这可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它一举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速度之王”,并且延续记录达 6 年之久。这种模式后来也催生出崇尚速度至上的“旗舰”车概念。
2006 年,川崎推出了 Ninja ZX-14 ( ZZR1400 ),这就是第一代 14 ,它也第一次向全世界睁开了骇人的六枚天眼,好事之徒随即赋予它一个霸气天成的名号——“六眼魔神”。 Ninja ZX-14 配备了川崎史上最强大的引擎,全新铝合金车架,惊人的外观造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新旗舰是川崎当时最新技术和工艺的完美展现,它旨在提供超级驾驶体验,卓越操控性能和强大的动力。它的出现再次唤起人们对“川崎 = 性能之王”的传奇精神的认同。
当然,川崎并没有高兴太久。 2008年,铃木傲然推出了全新的GSX1300R“隼”,一举破了“六眼”的多项记录,并在随后数年内,让“隼”成为速度王冠的代名词。此后,陆地极速霸主之争趋于平淡,本田和雅马哈基本上退出了竞争,而川崎和铃木也不再死扛“陆上最速”的速度记录。川崎更是把研发重点放在了提升综合性能上,于是,伟大的“巨人”诞生了。
2012 年,川崎发布全新一代旗舰 NinjaZX-14R ,它体现出超强悍的实力和“忍者”品牌那令人惊讶的多功能性。排量增加到 1441cc ,马力落于 200 匹, Ram Air 模式更是高达 210 匹。不仅是动力,还有更丰富的电子系统装备——两段动力模式可选, KTRC 三段可调牵引力控制系统(也可选择关闭),以及 ABS 及扭力限制器的采用。总之,骑士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去享受运动驾驶或者高速巡航。从未有过一款具备如此动力的超极跑车还能表现得温驯且充满乐趣,新“六眼”做到了。
快到没朋友
ZX-14R “六眼”是川崎两轮家族的旗舰,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快的量产车之一。到底有多快?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不限速,它能让表头数字( 280km/h )再增加 100 。当然,川崎和铃木早已不再争夺所谓的“陆上霸主”, ECU 会将极速锁止于 299km/h 。
谈到快,公升级跑车是没法和 1441cc 排量的“六眼”相提并论的—— 0-100km/h 加速,后者可以做到 2.5 秒;而抵达 300km/h 这个极速分水岭时,前者是极限爆发,后者却是被迫止步,感觉不可能一样的。所以,尽管人人都爱速度机器,但最终绝大多数还是会望而却步。
到了这个级别,注定是孤独的。不在于它的价格,全新大贸车24万的售价在现今市场上也就是个中高端车型,没法和那些土豪款的哈雷、宝马、杜卡迪相比。孤独的原因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因惧怕而产生的排斥感,尽管我们不会轻易认怂。与“六眼”最大的距离不是它跑得太快,而是它在你面前时,你怕它跑得太快。
所以,当我发帖描述我和“六眼”的经历时,大量回复里还是流露出一个观点:车绝对是好车,也很喜欢,但是要拥有它?呵呵……
我能理解大家的感受,在与它亲密接触之前,我同样也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为什么会这样?恐怕还是教条的经验在作祟。在大多数人眼里,顶级车型一定很难驾驭,非高手“勿入”;即便勉强拥有,也总担心受其“凌辱”。庞大的车身,如此长的轴距,油门一拧便能冲到神鬼通杀的300km,这要是有朋友才怪!
不管怎样,这不是“六眼”的错,它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证明它其实也很温驯的机会。
第一次只是刚刚开始
对“六眼”的好感,第一次骑行就很容易得到,但要喜欢上它,一定得更多体验。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见 08款铃木“隼”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地认定,它不是我的菜。臃肿、轴距长、驾姿累,尽管能秒杀几乎所有两轮和四轮,但我并不认可它的设定——一款只能傻傻地在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大摩托车。
经验有时候就是这么可怕。 两年前,我带一支车队从北京前往重庆,再一次让我对“隼”有了偏见,确实,一旦上了不太平整的国道,“隼”就是个累赘,除了快,它一无是处。 于是,和“隼”相同属性的“六眼”自然也被我归为“能玩不可买”的那类。
于是最初的试驾,我没有任何多余想法,仅仅把它当做一次正常的例行工作。 事实上,第一次接触也仅限于此。
从外形来看,“六眼”比“隼”要更具张力。 川崎因其军工和造船的背景,拥有世界级的风洞实验室,所研发的摩托车也完全可以进行最优化的流线型设计,所以我们看到“六眼”的每一处线条不仅曲线优美,而且绝对经得起高速的考验。
拧动钥匙开关,液晶屏会闪现六眼图案,似乎要提醒你它并非善类。从 12款开始,“六眼”增加了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标配两段动力可调模式和牵引力控制系统,可以方便地通过左手开关进行快速设置。
动力设定有全输出模式(Full power)和低功率模式(Low power),低模式下只释放全功率的75%,输出会柔顺一些;但在小于6500转时,两种模式没有区别。三段式牵引力控制系统非常棒,能有效避免超强动力的反噬,从模式1到模式3,行车电脑对动力输出的抑制逐步递增,Low power+ Mode 3的组合,能够在雨天湿滑路面最大限度地控制住车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Full power模式,并关闭牵引力控制,这样你就能召唤出一头彻头彻尾的巨兽。
第一次驾驶,其实没那么多故事,只是简单的骑行了一些路段。 “六眼”的轴距确实比较长,但驾驶几何角度的设计却很适宜,你会发现它很友善。 划了几个小圈,感觉它很容易做出动作,而且一点都不觉得沉。
好的方面,驾驶它和眼中的它是两个概念,一旦行驶起来,不显臃肿; 压起弯来,跟小车差距不大,除了原地掉头,几乎没什么麻烦。 不好的方面,超低速时热浪滚滚,面对城市拥堵路段,或者连续坑洼路面,驾驶它就是遭罪。
第一次的接触,“六眼”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但还不足以让我对它由衷赞叹。
如果你有,它会回馈更多
矜持很快被打破,在和“六眼”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后,我被彻底征服了。 后来我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六眼深度体验后,最大的感觉是驾驭她竟然如此容易,这就像一个冶艳姑娘在你面前,如果你怂,就永远见不到她动人的一面。 所以,大胆去爱吧! ”
这是我由衷之言,而说这番话,只需要 12 个小时的体验。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带着“六眼”去参加一次高性能机车聚会活动,它将接受赛道和山道的考验。在前往场地的高速上,“六眼”很好地向我展示了它“陆地巨人”的超强实力。在时速110km/h巡航状态下,仅需极其轻柔的油门拧转,在你还未觉察的时候,速度表指针已经迫近200km/h。
我们经常说,驾车要控制时速,注意安全,这点不错;而且和“六眼”在一起,它也不会刻意挑逗你,甚至激发你恶魔的一面。但是,它的储备实在太过丰厚,稍不注意,速度就喷泻而出。你要做的是紧盯仪表,别让它热辣起舞。
速度是什么?有时只是个数字,关键在于回馈给驾驶者的感受。驾驶150的时候,我觉得跑到110km/h已经超出了控制范围;驾驶650,速度达到150km/h才有刺激;而驾驶“六眼”,当指针指向220km/h时,我才发现原来已经很快了。
无与伦比的风保护,稳定扎实的车体,给驾驶者带来的就是对速度恐惧感的削弱。孰好孰坏,很难道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六眼”无愧于“史上最强的加速机器”这一称号。不要说什么危险,当你拥有一台动力足够秒杀路上一切的速度机器时,爆棚的信心同时也会让你充满安全感。
进入赛道,“六眼”立刻兴奋起来。之前我一直认为,直线加速机器是为大直道而生的,在弯道上可能就是坨屎,特别是那种小型的赛道。但过了三个弯道之后,我立刻纠正了自己的判断,要形容“六眼”的弯道表现,我会说它是一位大师,你需要做的只是跟寻它的节奏就好。
即便在 U形弯,我都没有太过于推把来保证轨迹,似乎它会提前介入,让你无需担心这个弯道好不好过,用什么角度过。可以肯定的是,“六眼”虽然不能和ZX-10R这样专为赛道而生的车型比,但它无疑已经步入赛道专家的行列。
另一方面,充沛的电子系统保证了弯道上的安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眼”配备了扭矩限制器(Back-Torque-Limiter),它是真正的好东西,在激进驾驶的情况下,弯道前猛地降挡或者收油也不用担心后轮会锁死或者跳跃,这在赛道驾驶时尤为重要。让Low Side 甚至High Side远离自己,电子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我们聪明。
充沛的动力储备,体现在强悍的低扭输出上, 2000 转时便已然排山倒海。所以即便是不停遭遇各种弯道,“六眼”仍然能够保证赛道上的速度,不用频繁换挡。改良后的 Monocoque 铝合金车架,保证了紧凑的车体结构,尽管看上去大,其实已经把空间压榨到了极致。该车架的优势是在高速是稳如泰山,而在激进驾驶时又能敏锐回馈。
此外,六眼的轮胎确实很赞,似乎与赛道上的沥青是天生一对,强大的抓地力能够清晰地反馈给驾驶者。由此,我得到了一段极为激进又不失安全的赛道体验。如果不是黑白旗拼命示意让我赶紧出来,我恐怕得在赛道上跑上半天。
的确,赛道体验改变了我对重型速度机车的固有认识,“六眼”不仅仅是直道加速的统治者,同样也能成为赛道英雄。 当你拧动油门时,它不再是庞然大物,你有多大的空间,它便能释放出与之对应的更大的回馈。 从这一刻开始,我爱上了它。
午餐后,我们进入山区,突如其来的降雨让山路变得湿滑不堪。“六眼”强大的动力系统,抓地卓越的软胎,此刻全无优势可言。这也成为我最大的遗憾——没能通过设置改变电子系统设定,测试一下 Low power+ Mode 3的组合在雨天路滑情况下到底有是不是如号称般的“尽情释放”。
幸好老天开眼,没等多长时间,雨停地干,“六眼”终于开始带着我享用这场盛大的山路骑行。
可以这么说,一旦几个弯路压过去之后,你一定会爱上它。在山路上,“六眼”仿佛变身一款 600级别的运动跑车,灵敏、稳定、反馈清晰……它真的比你看上去要小,这种骑行的感受无与伦比。
一辆大大的重机,在你手里,在你胯下,仿佛是辆灵巧的中量级机车,这次,我真的中毒了,不是因为它能跑多快,而是它给我的不同一般的友善和温驯,还有什么比拥有一款“受控的猛兽”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呢!
一旦开始,就难再结束
本以为,我和“六眼”的故事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很快就迎来了更有趣的事情——我和几位媒体朋友受邀参加了一场“六眼”和“隼”的 PK体验,然后活动结束,组织了一次骑行出游。
当日的总里程超过了 400公里。对于“六眼”是否真的可以摩旅,是否跟无数人说的那样,除了大直道,就不好骑,太大、太重、太费劲?因为之前已经很好地去感受它了,我觉得这是个误区,大家只看到了外表,没感受内涵。但我又不能武断地说,它就可以去摩旅,因为没有亲身体验,那样说是不负责任的。
从驶上国道开始,我就很注意“六眼”的表现,我希望我是对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它真的不一样,会很累吗?至少一上午我没有丝毫的困顿,连续骑行 3个小时,也没有什么不适感。
“六眼”的重心低,车体很稳,动力源源不断,一旦驾驶起来,丝毫没有沉重感,灵活得不亚于250。偶尔遇到坑洼路面,虽然通过性大大降低,会让人很紧张,不过调节牵引力控制到3模式,居然变得服帖起来;虽然还是不如国产车或者250级别车通过得那么从容,但也不至于后背冒汗,小心一点自然就过去了。当然,这样的路段连绵不绝的话,那就打道回府吧,“六眼”不是为此而生的。
由于同行的也有最新 15 款带 ABS 的“隼”,所以也顺带感受了一下。如果没有骑过“六眼”,你会觉得“隼”真好骑,但反过来,“隼”就没有那么舒适了。它的把手设定更运动一些,开度没有“六眼”大,座高也相对高一点,骑“隼” 20 分钟之后,我感觉手臂不太舒服,需要活动一下来缓解,这是“六眼”不会给你的。“隼”在骑行时所感受到的热量要大于“六眼”,后者的双平衡轴设计带来的独特优势。“隼”更紧凑,弯道灵活但有些敏感,它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进行辅助,它更直接、更强调纯粹运动,也更需要你的技术和胆量;而“六眼”,更温驯,更多用途,更多保护。“隼”是一款追求刺激并很直接的跑车,“六眼”在拥有动力的同时,多一些温和,你甚至可以把它作为 GT ——伟大的旅行车。
如果要我选,我还是会偏向于“六眼”,因为它更综合一些,而且有更多的电子辅助。一天 400多公里的里程,“六眼”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肾上腺素分泌了一天,就跟打了兴奋剂一样,丝毫不觉得疲惫。毫无疑问,“六眼”是可以摩旅的,但要说它很适合摩旅,那也有点扯了。总之,我希望再多几次跟它一起摩旅的机会,累和快乐相比,我选后者。
大虾总评
我喜欢“六眼”带来的各种感受和体验,不管好或不好。我愿意和它更多地待在一起,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欢乐,更有——它总是不断在改变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与结论。
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一个旗鼓相当的朋友。
Kawasaki Ninja Ninja ZX-14R
发动机型式:直列四缸水冷 DOHC 16气门
缸径×冲程: 84 x 65mm
排气量: 1441cc
压缩比: 12.3:1
最大功率: 149.2 kW/9500rpm
最大扭矩: 162.5N·m/7500rpm
车架: Monocoque铝合金车架
传动系统: 6前速链条
燃油系统: 44mm Mikuni×4电喷
悬挂系统:前 43mm倒立叉/ 后: 单筒避震
制动系统:前 310mm双浮动盘,对向4活塞卡钳ABS/ 后 250 mm 单盘双活塞对向卡钳 ABS
轮胎:前 120/70-ZR17 M/C/ 后 190/50-ZR17 M/C
座高: 800mm
整备质量: 268kg
油箱容量: 22L